洪承畴再次应声点头,但还是没有明确的表明,是否赞同吴三桂的应对之策。
随后,洪承畴没有再细问他人,目光扫视了一遍在座的一众文官武将,问道:“诸位,对于平西伯所说的应对之策,大家都有何看法?”
一众文官武将相互对视了一眼,随即便有蓟东伯白广恩起身回道:“英都伯,对于平西伯所说的应对之策,下官也是非常的赞同。”
“回禀英都伯,下官也是非常赞同平西伯的应对之策。只有尽快的收复塔山堡,打通我军的退路与粮道,我军才能有反败为胜的机会。”
“确实如此!塔山堡的重要性,可是关乎到我军数万将士的性命,一定要尽快的派兵收复。”
“说的甚是!清军攻占了塔山堡,这是在截断我军的退路与粮道,我军必须要尽快的收复塔山堡。”
“......”
有了白广恩的带头赞同,一众文官武将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建议,全都赞同吴三桂所说的应对之策。
听完一众文官武将的话语后,洪承畴并没有立即应话,而是转头看向了身旁的谢四新,问道:“谢先生,如今锦州城内还有多少粮食可用?”
“这......”
谢四新神色犹豫,没有回答洪承畴的问题。
洪承畴摆了摆手,说道:“谢先生,还请直说便是。”
谢四新再次犹豫了片刻,最终还是回答道:“回禀洪公,目前锦州城内还有粮食三千石。”
“若是数万大军一日吃一顿的话,倒也能支撑七日左右的时间。”
“三千石粮食?”
洪承畴眉头紧皱,神色一片凝重。
如今锦州城能拿起武器战斗的明军,大概是在三万六千左右。
按照每人一天一顿,一顿吃两斤粮食的话,倒也能勉强支撑七日时间左右。
可是,面对着清军的疯狂进攻,明军将士们必须要保持着充足的体力才行。
如果明军将士们都吃不饱的话,那还如何与清军展开厮杀。
因此,对于谢四新提出节省粮食的建议,洪承畴并不赞同。
粮食短缺的问题,也再次摆在了题面之上。
在沉默了片刻后,洪承畴再次从太师椅上缓缓的起身站起,目光又一次扫视了一遍在座的一众文官武将,沉声道:“诸位,当前我们所面临的局势,想必大家也都十分清楚。”
“塔山堡已被清军攻占,退路与粮道被清军所截断。”
“在锦州城内,我们还有三万六千明军将士,还有三千石粮食。”
“而清军的优势,则是占据着战场的主动权,可以随时的对锦州城发起进攻。特别有一点要说的是,我军的红衣大炮已经被清军全部摧毁,而清军还有数门红衣大炮。”
“也就是说,只要清军不断的发炮轰击,就能给我军造成巨大的危险。”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我们该如何坚守锦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