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及,不应该反思反思自己吗?当初到底是为什么会选择相信熊文灿这么个玩意儿?难道不是你朱由检当时的脑子也不怎么正常吗?要说责任,这其实都是你的责任啊!
——你要任用太监,你要完全相信太监的话,你没有进行什么考核就选择了任命熊文灿,或者,你考核了但是没考核出来个结果……
按照众人的逻辑,那正常情况接下来,就应该是重新考察考察下面的将领,看看有谁滥竽充数,又有谁其实真的有才能只不过被压在下面一直都没能出头……
【“今叛寇猖獗,总理革任,以辅臣才识过人,办此裕如,可星驰往代,速荡妖氛,救民水火”——你拿着尚方宝剑督师,各省兵马在督、抚、镇以下的都听你的节制。】
【至于说杨嗣昌的官衔,那就是礼部尚书兼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带着这么一串头衔前去督师,可以称作是“督师阁部”。】
【而最后,在杨嗣昌出发前,朱由检又召来杨嗣昌,给了他一道密谕,大体内容就是张献忠这个人啊,曾经挖了大明的祖坟,所以绝对不能放过;而其他的起义军,就可以剿和抚并用。】
【不过这话显然也只是个托词,如果真的觉得张献忠因此而罪不可赦,那么又哪儿来的之前的谷城招抚?只是现在张献忠又是第一个再度起义,又是力量最强,所以决定把他干掉来引动其他起义军而已,就像是当年的高迎祥那样,】
【九月初六,杨嗣昌离开北京,前往襄阳;十月初一,他抵达了襄阳,和被革任的总理熊文灿,以及太监刘元斌,巡抚方孔炤,还有总兵左良玉等人共议军务。】
【不过,杨嗣昌并没有什么全新的计策,除了朱由检的那道密谕,就是之前的那一套清剿计划。】
“朕都忘了这件事儿了……”刘秀沉默了一瞬,有点感慨。
之前张献忠归降,他还真的忘了最开始攻打凤阳的时候,张献忠还是主力了——这点不重要的小事儿,早就抛到脑后了好吗!
明朝朝廷自己不提,那别人自然更不可能还记得了。
更何况,当时还有更关键的情况摆在那儿……张献忠时候真心还是假意?他做了什么准备?布置了什么人手?是打算长期蛰伏下去,还是只是短时间过渡一下?
明朝朝廷那边接受张献忠的归降吗?有没有做出来什么措施?有没有看出来张献忠其实只是权宜之计,并不是真心归降?有没有什么后续计划……
谁还记得张献忠多年以前干过什么事情啊!
反正你明朝朝廷都表示接受了张献忠的投降了啊!
但是现在被这么一提醒……
“明朝朝廷上下这还是挺灵活的么。”刘秀思考片刻后,如此道。
面对张献忠的势力,以及天下的局势,明朝朝廷竟然能够这么干净利落地做到无视张献忠当年曾经干过的事情,完全忘掉过去的种种不愉快,转而迅速地接受张献忠的归降,谁能说这不够灵活?
这已经很灵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