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的悲欢并不相通,朱元璋心情万分复杂,但是李世民却很高兴。
“裴度,李愬,这都将是我大唐的人才啊!”李世民转动脑筋,没有在如今的大唐官员中、之前的大唐官员中找到叫这两个名字的人,那么答案就很明显了——这是后来的大唐的优秀臣子!
大唐日后依旧有杰出的大臣,这如何能让他不高兴?
还是两个杰出的,能够被后来的王朝直接充当正面例子的大臣,这可太好了!
而且,一个是宰相,一个是将领,可谓是文武皆有,更好了!
至于说杨嗣昌举出来这两人作为例子,主要还是为了证明他本人的能力以及他所举荐的左良玉的能力……李世民表示自己可以直接无视掉的。
杨嗣昌这种人,怎么可能和大唐的青史留名的优秀臣子相比?就他这些年干出来的那些事儿,他就绝对不可能相比!他那什么“不敢自比”的话,完全就是事实。
至于说他行军打仗的能力……李世民同样觉得完全不值一提。
虽然还不知道那个李愬的能力究竟如何,但是在李世民看来,这完全都不用比!杨嗣昌这种情况,能和能够在历史上以善于征战而留下名姓的人相比吗?
而左良玉……
李世民对这人反而有其他的想法——之前就提到过,明朝军中存在不听指挥的情况,就是杨嗣昌的那什么分区域的计划定下来之后,这也成为了杨嗣昌的计划没能彻底执行下去的一个原因。
那么,左良玉,会不会就是在军中不听指挥的人之一呢?
鉴于此人很有些声望,也在明朝军中算是有能力的将领了,那这种人,有时候出什么幺蛾子简直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如果左良玉真的是一个曾经不听指挥的人的话……那杨嗣昌这一次举荐他,试图拉拢他,想要施恩于他,恐怕是打错了算盘。
这种人,虽然不是说就不会感恩了,但是绝对不会有杨嗣昌想要的效果,他到时候又一次不听杨嗣昌的指挥,概率可不低——明朝朝廷其实还应该考虑考虑要是军中有人拥兵自重的话,该怎么办为好。
左良玉,本来就很有潜力,现在又给了他指挥调度所有大军的权力……
【最后,再正式开战前,杨嗣昌还在全天下张榜悬赏通缉张献忠,至于奖赏,则是“万金,爵通侯”,张献忠同样看到了这个榜文,但是他对此不以为然,毫不在意。】
【顺带一提,“通侯”其实本来叫做彻侯,是秦汉时期侯爵制度中的最高等级,起源于战国时期的军功爵制,到了汉武帝时期,为了避讳“刘彻”这个名字,所以改为了通侯——但是等到后来的王朝,这个爵位就不存在了,即便使用,也不过是对高官显贵的一种泛称罢了……因此,很难说杨嗣昌这个悬赏奖励到底有多少诚意。】
【以及,万金其实也是虚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