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怎么说,这些人对地理位置的把握确实已经颇为不错了。”其他朝代的官员们一边看,一边分析。
在他们看来,这些起义军别的地方不好说,但是至少在判断局势、分析地理情况、转移阵地这方面,确实已经有一番水准。
固然这看着好像很简单,朝廷军队都已经把主力都放到湖北这边了,那自然就应该避开——但是其实就这么个判断和决定,那也不是人人都能下得了的。
虽然事后一说,谁都知道该换地方,但是真的自己在那个位置上,那是真的有人觉得还不需要换的,是真的有人觉得还可以再停留一段时间得到……虽然很不可思议,但事实如此。
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情报的不足,还不能及时获知朝廷军队的动向,不清楚有多少兵力到了这边;也可能就是因为他们对局势看不明白,自以为还可以在这边存留下去;还可能是他们优柔寡断……
而除此之外,就算判断出了应该转移,那么应该转移到什么地方,同样是一个难点。
张献忠和罗汝才两人判断出来了四川,而不是、河南、山西等地,这就是他们出众的一个地方。
“这也正常,如果他们在这方面水平不足的话,那当年就已经全都被剿灭了,又怎么可能走到今日。”另一个中年男子对此并不奇怪。
起义军其实从一开始,这方面的水准就不低,那几个地方连续流动,虽然也是钻了明朝军队空虚和朝廷不重视的空子,但是要是真的不行的人,那这个空子也是钻不了的——当时,他们就能判断出来该往哪而走,什么时候该走,怎么走……这就足够显出能耐了。
毕竟,那个时候,明朝朝廷可没有调动这么多的军队,也还没有这样的主力。
而如今的起义军,又经过了多年历练,大浪淘沙,明朝大军围剿……还能存活甚至进一步壮大的,那这方面的能力当然是更加出色了。
【但这个时候,明朝军队早就存在并且一直没有被解决的问题又出现了,给杨嗣昌的围剿之路造成了新的阻碍——按照杨嗣昌的计划,理论上,四川那边的军队应该可以在一路上阻击张献忠和罗汝才两军,就算不能直接把他们困在一个地方,但至少也可以逐步削减他们的战斗力和兵力。】
【这样一来,等杨嗣昌本人带着大军杀到四川的时候,,张献忠和罗汝才两人的兵力就已经剩不下多少了,正好可以一举剿灭。】
【但问题是,明朝军中一向存在吃空饷、欺压士卒的问题,而明朝朝廷吧,总体来说,那是一直对这些情况视而不见,然后转头感慨为什么军队的战斗力不行、为什么军饷总是不够、为什么士卒总是要逃走……】
【总之,这个时候,正当杨嗣昌觉得四川的军队应该发挥他们的作用的时候,一个情况被爆了出来:川军的某一个总兵,叫做罗尚文,此人“虚冒剥削”,结果导致士卒们“衣甲器械懒驴朽蔽,全不堪战”,根本没有什么战斗力。】
【这样的军队,怎么可能阻挡起义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