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苍对蒙恬曹参的分析秒懂。张诚也很快接受了随军的学者们做出来的这些研究。公孙尼子和叔孙通反应就要慢很多。而萧何对草原上的情况,几乎完全无感,也没有做出任何有价值的发言。
赵杏儿则从产业丰富水平的角度出发,对蒙恬曹参的讨论进行了升华,赵杏儿指出,农业发达地区,人口增加、自然产生聚集,形成人口聚落后,自然产生对社会治理的需要,就形成政府的概念,公共服务的需求催生了公共建设的需求,比如水渠、比如城墙、比如道路。税收又可以为公共服务提供支撑。
人口数量增加以后,社会的多种需求也随之产生,需要农具、房屋、车辆,就要求有大量的工匠,工匠还会进一步分工,成为不同门类的工匠集群和产业链条。制造业对多种原料有所需求,就会产生对商人的需求,要有人能够从远方调拨物资到这个地区来。
“大秦要强盛,就必须要建立起无数这样产业丰富的定居点和城镇。”赵杏儿如此结束这段分析。
张苍看着这个昔年的同事,觉得有一点吃惊。
赵杏儿已经算是以商入道,进入了一个相当高的层次。计相的生涯让赵杏儿对国家经济、天下大势的发展有了更深入透彻的看法。
“何必曰利……”叔孙通引经据典,认为赵杏儿这样张口闭口税收、经济,是一种非常粗俗的行为。治理天下应该用高尚的道德来引领,赵杏儿把钱看得太重。
近几年来,公孙尼子对叔孙通一直是鄙视的,甚至不愿意和叔孙通同在一间屋子。公孙尼子受到的教育,也是倾向于道德教化的,但是叔孙通这样说,公孙尼子就要反驳。这个时候公孙尼子就引述了张诚曾经的理论,说圣人也喜欢财富,孔子说只要合乎道义,哪怕给人赶车赚钱我也能放下身段。
看着公孙尼子这样的转变,张诚只觉得有趣。却并没有深入讨论这个问题,而是看向扶苏。皇帝召集这些老友来,只怕不是为了学术讨论。
“看起来征服匈奴所需要的军力和花费,比我们预想的要小,现在需要确定征伐匈奴的目标到底是什么?斩杀冒顿单于这个目标看起来不难实现,那么杀掉冒顿,是否就算是战争结束?还是要把整个草原变成无人区?”
“没有人的草原,算不上是一块领土。所有领土都还需要有人口。”张诚当然要这样说,没有人的土地你征服来做什么?
“但是草原游牧的产业,如果任由这块草原上继续保留部落,他们总有一天还会变得强大,草原上的部落一旦整合起来,依旧免不了要南下……”这是扶苏的千年之思。如何永久占有草原,把草原上的牧民变成遵纪守法的帝国居民,让游牧的人能够定居便于统治……更重要的是,如何在脆弱的草原上,建立起郡县一样的定居点,这才是扶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