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过两天,月瑶带着个戴眼镜的男人来了,说是博物馆的研究员,想看看李叔雕的“二十四节气”摆件。“刘老师说,想把这套摆件放博物馆做特展,宣传传统手工艺。”月瑶笑得眼睛弯成了月牙,“还说要给咱发收藏证书呢。”
刘研究员戴着白手套,小心翼翼地拿起“立春”摆件,对着光看了又看:“李师傅这刀工真是绝了,你看这嫩芽的弧度,带着股破土而出的劲儿,机器雕不出来。”
李叔蹲在旁边抽烟,头也不抬:“雕的时候想着开春那会儿,冻土刚化,草芽往上冒的样子,就有那股劲儿了。”
“这就是匠心啊。”刘研究员感叹,“现在能沉下心琢磨这些的,太少了。”他转头跟月瑶说,“展期定一个月,到时候搞场讲座,请李师傅来讲讲玉雕背后的故事,肯定火。”
李叔赶紧摆手:“我可不会讲,嘴笨。要讲让晓梅讲,她脑子活,知道咋说。”
晓梅正在给摆件除尘,闻言脸一红:“我也不会……”
“咋不会?”吴涛举着手机凑过来,“你跟直播间的人介绍玉簪时,不是挺能说的?就照那样讲,保准比专家说得还好听。”
大家都笑了,晓梅没再推辞,算是应下了。
博物馆要办特展的消息一传开,店里更热闹了。好多人慕名而来,说是想在特展前先睹为快,连以前对玉雕不感兴趣的年轻人,都来店里拍打卡视频,说要“赶在文物被收走前合个影”。
王婶的包子铺又添了新花样,推出“节气包子”,立春卖韭菜馅,雨水卖荠菜馅,说是“吃了能沾点文化气”。张老板的茶馆也挂出“听玉雕故事,品巷子清茶”的招牌,生意比以前火十倍。
“咱这巷子,真是沾了李叔的光。”王婶端着刚蒸的“惊蛰包子”过来,是萝卜丝馅的,说是应了“惊蛰吃萝卜,一年不生病”的老话,“昨儿个有个游客,为了抢最后一个包子,跟人吵起来了。”
李叔笑着摆手:“别瞎说,是大家抬举。”他正忙着给“十二生肖”的牛雕收尾,牛尾巴的弧度改了八遍,总觉得不够灵动。
王建军蹲在旁边学样,雕的小牛跟个土疙瘩似的,却雕得格外认真。他最近迷上了给动物雕表情,说“牛得有股倔劲儿,虎得有股凶劲儿”,虽然雕得不像,那股认真劲儿却没人笑话。
这天下午,刘研究员又来店里,还带来个好消息:有个做文创的公司,想跟他们合作,把李叔雕的“二十四节气”做成书签、冰箱贴,说是“让老手艺走进年轻人的生活”。
“分成我们六,你们四。”刘研究员拿出合同,“所有产品都标明‘巷子深处’原创,保证不侵权。”
林凡看完合同,跟李叔商量:“叔,这活儿能接,不光能挣钱,还能让更多人知道您的手艺。”
“听你的。”李叔没意见,“就是别改得太花哨,丢了原来的样子。”
“放心,设计稿出来先给您过目。”刘研究员笑着说,“对了,那个送王老三桃花石的小伙子,能不能也雕几件作品?年轻人的手艺,年轻人可能更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