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再三,冉蓁创建了一个新的个人社交账号,在上面发了一个帖子,内容是“假如有一个全新的女装品牌,你会想要一件什么样的衣服?”。
这个操作放在以前,她或许会有点紧张,毕竟以冉蓁现在在网上的热度,这个操作无异于从私底下把自己放到了公众的视野。
但她发完之后,心情出奇的平静,没有对被审视的不安,也没有对即将要做什么的亢奋。
她想起司淮之曾经跟她说过的那一句“不能怕事”,她想,司淮之这句话不止是在说那场开业仪式,也是在说从今往后的每一个脚步。
保守行事固然能让她维持安逸平静的日常,但她也会失去实现自己想法的机会。
怕了,就什么都做不成。
冉蓁看着系统操作下迅速通过实名认证的账号,动了动手指,让花艺品牌的官方号给她转发之后,正准备研究一下怎么砸钱上热门,就发现已经开始陆陆续续有评论了。
最开始只是几条,但很快评论数量迅速攀升。
得益于她如今本身在网络上的曝光度,再加上太过低调,一群想要吃更多瓜嗑更多粮的人饿得慌,一见到有个风吹草动,就立刻蜂拥而至。
一开始还以为是网友整活,结果一看好家伙官方实名认证的,连忙先点个关注先。
等点完关注,再看她发的那条帖子。
网友瞬间炸开了锅。
这要是普通人发,那指定是随便找个话题起号的,但现在发的人不是别人,而是当下话题度极高,光是她那新品牌的热度就足以身价不菲的那个冉总!
大人物发帖那肯定不是随便发发的,一定是别有深意的。
再重新回看那几行字,于是一个猜想浮现在众人的脑海——莫非冉总在花艺行业大获成功之后,想要涉足服装业,创立一个全新的女装品牌?
一时间评论如井喷般爆发。
冉蓁的热度是面向全网的,这意味着评论区一定是复杂的,有踊跃回答的,也会有质疑炒作或者认为她在吃性别对立热度红利的。
后者不是冉蓁需要关注的群体,她让系统对评论进行了一个筛选,并对有意义的评论进行了一个归纳。
过了两天,她又接着发了一条,在新发的那条内容里总结了上一条评论区那些有代表性的回复。
很多时候,网友是可以通过文字看出态度的。
第二条内容一发,原本还以看热闹为主的网友们感受到了她不是随口一问,是认真地想做这个事,态度立刻发生了变化。
普通人乃至普通的小品牌发这种帖子不会有太大的热度,因为所有人都知道,这件事光靠普通人很难做出改变,人们的热情是与能否得到回报的希望的高低挂钩的。
但冉蓁在网上最出圈的不是她那白黑西装cp,而是她在开业仪式上绝对权威的姿态,以及令人讳莫如深的雄厚资本。
这无疑是一种底气,是一种“或许可以”的信号。
于是开始认真回答的人越来越多,一些其他平台也有博主发帖收集大家的意见,热评前排不再有吵闹的声音,因为有更多更响亮的声音将其淹没。
面料太薄太透、包边工艺太差、版型臃肿、裤子要么没口袋要么口袋浅、不想带包但是衣服很少有内口袋,均码做得像xs码……
根本不需要系统总结,早就有需求只不过一直被市场强制买单的她们自发地便为她整理好了。
看着这些,冉蓁意识到,其实这些想法一直存在,只是缺少了一个被看到被实现的渠道,好在她现在有实现的能力。
为了没有纰漏,系统依旧持续地对网上的声音进行收集归纳,冉蓁则是没有急着开店,或是寻找设计师,而是创建了一个新的项目。
她设立了一个面向所有人的服装设计稿件征集活动,无论是设计师还是在校学生亦或是其他从业者都可以参加。
不需要专业的稿件,可以用最简单的简笔加文字描述勾勒出自己的想法。
稿件将在网上以公开形式投票,不同的名次设立了不同的奖励,被采用的设计将以正规流程签订合同,全程会有专业的律师团队对设计版权进行监督,防止参与者的作品盗用或被盗用。
冉蓁不用担心会有人刷票,因为有系统在,直接就杜绝了这个可能,没有人能在系统眼皮子底下刷票。
这样正式的活动对那些希望自己需求得到满足的网友来说,无异于是一种无形的支撑力,是对自己想法能被实现的安全感。
新的设计征集的官方账号开启后,公告一经发出,立刻就冲上了热搜,在很长一段时间都牢牢占据榜首。
不因为别的,只是因为这个话题的内容不是个人,而是群体。
投稿的人很多,很杂。
真正的设计从业者哪怕想要参与,也需要一定时间设计,或者对以往有过思路的稿件进行改动,所以最开始热烈投稿的都是一些普通网友。
很多人都是拍了自己的衣服,在图片上用涂鸦笔写上自己认为需要改动的地方。
还有很多抽象简笔画,但由于确实戳到了大众对女装的痛点,于是获得了相当多的点赞和转发,在活动页面也得到了大量的投票。
冉蓁从遇到系统的第一天,听到系统说女主跟着别的系统跑路了时起,就知道除了她的世界,外面可能还有更多大大小小的世界。
她不会因为自己做的事情改变不了其他世界,就认为自己做的事情没有意义,因为她确确实实就生活在这,这里就是她的家。
可看着网上这些密密麻麻的声音,她想,就算其他世界没有所谓的系统,也一定有很多像这样的声音被埋没。
只要这些声音依然在,总有一天她们能将世界变成它该有的模样。
毕竟这个世界最不缺的,就是勇敢发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