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元城的矿石堆积如山,织造坊的布匹压弯了货架,可往榷场运货的商队却常常滞留 —— 城外的土路在开春后被雨水泡得泥泞不堪,马车陷在泥里动弹不得,一趟货往往比预定时间多走三天。
“路,是兴元城的血脉。血脉不通,再旺的家业也撑不久。” 赵宸站在城楼上,望着城外陷在泥里的马车,对身边的魏平和墨离说。他手中的《兴元城道路规划图》上,用黑线勾勒出一个 “井” 字形的主干道网,连接着铁矿、盐田、粮仓、织造坊和三韩榷场。
“这路要怎么修?” 魏平看着图纸,“以前修的路,过个冬天就塌了,顶多铺点碎石,管不了多久。”
“我们要修‘百年路’。” 赵宸指着图纸上的标注,“路基要下挖三尺,底层铺碎石,中层铺夯土,表层铺‘三合土’(石灰、砂、黏土按比例混合,加水夯实),这样不怕雨水浸泡。路面宽三丈,中间走马车,两边走人,路肩要高于路面半尺,两侧挖排水沟,让水顺着沟流走,不淹路面。”
他拿起一根特制的 “测量杆”(刻有刻度,能测坡度和宽度):“坡度不能超过五度,不然马车难行。转弯处要加宽,半径至少五丈,方便马车掉头。墨家弟子负责测量放线,确保每条路都直、平、宽。”
修路工程动用了三千人 —— 魏平的士兵一千,民夫两千,分五队同时施工。赵宸亲自在工地指导,教他们如何用 “水准仪”(改进版,更精准)测量平整度,如何用 “夯土机”(墨家弟子设计,靠人力踩踏,比木夯省力)夯实路基。
最难的是打通黑石山到兴元城的路段,那里有一处陡峭的山坡和一片沼泽。
山坡段:赵宸让人按 “之字形” 修路,降低坡度,同时在外侧砌石墙加固,防止滑坡。
沼泽段:采用 “抛石挤淤法”,先往沼泽里扔大量石块,再铺厚木板,最后覆盖三合土,硬生生在沼泽上造出一条路。
遇到坚硬的岩石挡路时,工匠们便用之前开山的法子 —— 钻孔、装少量火药、定向爆破,再用撬棍清理碎石。墨离看着被炸出的平整断面,感慨道:“格物之术,连石头都能听话。”
两个月后,第一条主干道(兴元城到铁矿)率先通车。当第一辆满载矿石的马车平稳地行驶在宽阔的三合土路上,车轮不再陷泥,速度比以前快了一倍时,赶车的老把式激动得流下了眼泪:“走了一辈子路,没见过这么好的路!”
随后,到盐田、到粮仓、到织造坊的道路陆续贯通。最后,连接三韩榷场的 “通商大道” 也在秋收前完工 —— 这条路标准最高,路面铺了一层细砂(减少扬尘),每隔十里建一个 “驿站”,设有马棚、水井、简易客栈,供商旅歇脚。
道路网贯通的效果,比赵宸预想的还要显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