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都市言情 > 岐大夫的悬壶故事 > 第353章 岐仁堂的"通肠方":一贴下去胀气消

第353章 岐仁堂的"通肠方":一贴下去胀气消(第1页/共2页)

秋老虎正烈的午后,岐仁堂的竹帘被人掀开,带进一股菜市场的鱼腥气。卖水产的刘婶一手按着肚子,一手扶着门框,脸上憋得通红:\"岐大夫,您快给瞧瞧,这肚子胀得跟揣了个皮球似的,喘气都费劲!\"

岐大夫刚给药柜换完新晒的陈皮,见她这模样,赶紧搬过竹凳:\"坐下说,什么时候开始胀的?\"

刘婶坐下时,肚子上的蓝布围裙被撑得鼓鼓的:\"就昨天晌午,给孙子做了红烧肉,我也跟着多吃了两块,下午就不对劲了。起初是肚脐周围胀,后来整个肚子都硬邦邦的,夜里躺不下,坐着到天亮,放个屁都得使劲挣,您说遭罪不遭罪?\"

学徒小柱子在一旁碾药,忍不住笑:\"刘婶,您这是吃撑了吧?\"

\"可不止是撑的。\"岐大夫伸出三指搭在她腕脉上,指腹下的脉象沉而滞,\"您这脉气不畅,是脾胃里头的气堵着了。\"他让刘婶张嘴看舌苔,\"苔白厚腻,舌体胖大,这是痰湿裹着气,在胃肠里打转转呢。\"

刘婶急道:\"那咋办?我刚才在菜市场听卖菜的王姐说,她前阵子也这样,就是您给看好的。\"

\"她那是肝气犯胃,您这是食积加痰湿,虽说起因不同,但都是气机不畅。\"岐大夫转身从药柜里抽出一张泛黄的纸,上面是手抄的《伤寒论》条文,\"张仲景在《伤寒论》里说过,'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您这情况,正适合用这个方子。\"

正说着,门口进来个戴眼镜的年轻人,捂着肚子唉声叹气:\"岐大夫,我这肚子胀了快一星期了,吃了消食片也不管用,您给看看。\"

刘婶瞅他一眼:\"小伙子看着文弱,也犯这毛病?\"

年轻人苦着脸:\"我是程序员,天天坐着写代码,吃饭也快,最近总觉得肚子里有股气排不出去,顶得胸口闷,连带着后背都酸。\"

岐大夫诊过脉,又对比了两人的舌苔:\"你们俩都是腹胀,但刘婶是吃出来的,您这是坐出来的,不过根子上都是脾胃升降失调。\"他指着墙上的脏腑图,\"您看这脾胃,脾主升清,就像把好东西往上送;胃主降浊,就像把垃圾往下运。一旦升降乱了套,好东西送不上,垃圾排不出,气就堵在中间了,可不就胀得难受?\"

年轻人恍然大悟:\"难怪我总觉得嗓子眼里有股气往上顶,想打嗝又打不出来。\"

\"这就是胃气不降反升。\"岐大夫拿起几味药材摆在柜台上,\"今天就给你们讲讲这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别看名字长,就五味药,各有各的神通。\"

他先拿起一块厚朴,树皮纹理粗粝,断面紫褐色:\"这是君药厚朴,《神农本草经》说它'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悸,气血痹,死肌,去三虫',其实它最厉害的是行气消胀。树皮类的药,性子都往下走,就像给胃肠通下水道的疏通器,能把堵着的气一股脑往下推。您看刘婶肚脐周围胀得厉害,就是大肠里积了气,厚朴刚好能走到那儿,把气推出去。\"

刘婶凑过去闻了闻:\"这玩意儿看着像柴火,真有这么大本事?\"

\"您别瞧它不起眼,\"岐大夫笑着说,\"去年冬天,菜市场的张大爷也是腹胀,三天没放屁,我就用厚朴配着别的药,一副下去就顺了。他说那感觉,就像堵住的烟囱突然通了,浑身都舒坦。\"

接着,他拿起一块生姜,黄澄澄的带着须根:\"这生姜是'呕家圣药',不光能止呕,还能散寒降气。您俩都爱喝凉饮吧?\"见两人点头,又道,\"寒气一进胃,就像给管道加了冰碴子,气就更难走了。生姜性温,能化掉这股寒,还能帮着厚朴把气往下带。\"

他又拿起半夏,白色的块茎带着细密的须根:\"这半夏,既能化痰又能降逆。您俩舌苔都厚,说明有痰湿,痰湿就像管道里的淤泥,光通气不行,还得把淤泥清了。半夏就像洗洁精,能把胃肠里黏糊糊的痰湿化开,再顺着厚朴、生姜开辟的道儿排出去。\"

年轻人好奇地问:\"这三味药都是往下推的,那推得太猛了咋办?\"

\"问得好。\"岐大夫拿起党参和炙甘草,\"这就轮到它们俩出场了。党参补脾气,就像给脾胃加把劲;炙甘草调和诸药,就像个调节器,不让前面三味药太霸道。《脾胃论》说'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甘草就是这味甘药,能让整个方子的力道又稳又匀。\"

本站最新网址:www.biquge55.net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