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陷落,赵构被俘的消息此刻已经在宋国疆域传开。
一时间,大宋各地风云变幻,因临安陷落、赵构被俘的消息搅得人心惶惶。那些继续打着宋国旗号、决意出兵勤王的节度使,心中怀着对大宋的忠诚与对旧主的义愤,积极调兵遣将,筹备粮草。他们想着,哪怕赵构有诸多不是,但大梁如此行径,实在是欺人太甚,怎能坐视不理。
而那些犹豫不决的节度使,内心正经历着痛苦的挣扎。一方面,大宋数百年的基业,自己世代受宋皇恩泽,贸然背叛实在有负皇恩;另一方面,大梁军势如破竹,连临安都已沦陷,抵抗又谈何容易,实在不知该何去何从。他们整日在府中踱步,听着各方传来的消息,却始终难以抉择。
至于那些派兵封锁驻地要道、妄图自立的节度使,野心在这乱世中急剧膨胀。在他们眼中,林冲不过是个曾经的禁军教头,一个落草为寇之人,如今却能凭借武力占据临安,自己又为何不能?他们认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只要把握得当,自己就能在这乱世中割据一方,成就一番霸业。于是,他们加紧训练士兵,巩固城防,对周边地区虎视眈眈。
然而,尽管大宋局势混乱不堪,但奇怪的是,竟没有一个节度使向大梁请降。在这些节度使的固有认知里,林冲的出身太过低微。在他们的观念中,为人君者,需有非凡的气度与深厚的底蕴,而林冲只是个武夫,即便一时得势,攻陷临安,也毫无为人君的风姿。他们心底的傲气让他们不屑于向这样的人低头,都觉得自己若是有机会,定能比林冲做得更好。
就在大宋各地节度使各怀心思、蠢蠢欲动之时,远在临安的林冲,也深知局势复杂。他明白,这些节度使将是他巩固大梁在原宋地统治的一大阻碍。如何应对这些节度使的不同态度,成了摆在他面前亟待解决的难题。是出兵征伐,以武力威慑;还是采取怀柔政策,分化拉拢,林冲陷入了沉思……
韩愈深知当下局势刻不容缓,大宋已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绝不能再有丝毫拖延。他当机立断,立刻恭请皇四子赵甘继位为帝。在节度使府中,举行了一场简单却庄重的登基仪式。赵甘身着临时赶制的龙袍,虽略显简陋,但那坚毅的眼神,却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决心。
韩愈率领一众将领与官员,齐齐跪地,高呼万岁。礼成之后,韩愈便请赵甘以皇帝名义,向各地节度使发出诏令,要求他们出兵,赶赴南诏集结。诏令言辞恳切,痛陈大梁之恶行,呼吁众节度使以大宋江山社稷为重,摒弃前嫌,共赴国难。同时,赵甘又在韩愈的建议下,给宋国南方各城下达旨意,严令不准向大梁投降,务必坚守城池,等待援军。
旨意如同一枚枚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在各地激起千层浪。那些原本打着宋国旗号准备出兵勤王的节度使,接到诏令后,精神为之一振,更加坚定了出兵的决心,纷纷加快了行军速度,朝着南诏赶来。而那些犹豫不决的节度使,在看到新帝登基、有了主心骨后,也不再彷徨,决定响应号召,出兵南诏,共抗大梁。
至于那些妄图自立的节度使,在接到诏令后,心中虽有不甘,但迫于形势,也不敢公然违抗。毕竟,新帝即位,名正言顺,此时若公然抗命,无疑会成为众矢之的。他们权衡利弊之后,也只能暂时收起野心,派出部分兵力前往南诏。
一时间,宋国南方各地的军队纷纷开拔,朝着南诏进发。道路上尘土飞扬,马蹄声、行军声交织在一起,声势浩大。韩愈站在节度使府前,望着那一支支前来集结的队伍,心中感慨万千。他深知,这是大宋最后的希望,虽前途未卜,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随着各路军队陆续抵达南诏,韩愈又开始忙着整合兵力,部署作战计划。他与将领们日夜商讨,分析大梁军的优势与劣势,研究应对之策。同时,他还积极安抚民心,稳定后方,为即将到来的大战做好充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