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穿越历史 > 太平天国之东方醒狮 > 第340章 途中见闻

第340章 途中见闻(第2页/共2页)

空气中,好不容易松林的冷香取代了煤烟味,却又被途经铜矿区的硫磺烟尘撕碎。

路过塔维斯托克(tavistock)锡矿时,克里斯指着几个面色苍白的童工,对顾闻舟感叹道:

“这些‘矿井地精’肺里,早填满了矿石粉,大部分活不到成年。”

路上颠簸了两个多小时,下午四点,他们终于到达了普利茅斯港。

当圣尼古拉斯岛的轮廓出现在天际时,顾闻舟仿佛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工业革命的海洋野心轰然奏响。

船厂里,万吨铁锤锻打船板的轰鸣如雷神之怒,与缆绳摩擦桅杆的尖啸、海关的报时钟声,以及法尔茅斯邮轮的汽笛声,一起深沉和鸣。

干船坞内,一艘巨大的铁甲战列舰正在舾装,数千工人像蚂蚁一样附在它的两侧,上下忙碌。

港区酒馆飘出“天佑女王”的走调歌声,与殖民地货栈飘来的胡椒、檀香木气息缠绕在一起。

普利茅斯机械学院坐落于德文郡港口工业区,建筑多为三层红砖楼,与皇家海军造船厂仅隔一道铸铁围栏。

校园内,高耸的铸铁钟楼成了港口的地标。

学院占地数十英亩,学生主要是本土工人子弟和少量殖民地推荐生,年龄在15-22岁之间,在校生约500人,其中有50名华夏留学生。

学制三年,前两年学习专业知识,涵盖数学、基础物理、机械制图、蒸汽机原理、船舶制造等;

第三年则在隔壁造船厂实习。

华夏留学生需多一年预科,用于学习英语。

听闻玛丽夫人带华夏客人来访,院长爱德华·霍华德,和教会驻校牧师约翰·马尔斯顿前来迎接。

院长约五六十岁,兼任海军部特派监督官,

他身材肥胖,络腮胡整齐,戴单片眼镜,制服绣着金锚纹,胸口别着克里米亚战争纪念勋章。

牧师三十几岁,穿黑袍,内衬白立领,戴银十字架项链。

克里斯告知院长和牧师,此次不仅要支付这批华夏孩子未来几年的学费和生活费,还要给教会捐献一大笔钱,以感谢教会对孩子们的照顾。

两人听闻后,热情接待了克里斯和顾闻舟,并当即安排他们探望华夏留学生。

学校礼堂里,五十名留学生齐聚一堂。

他们身着藏青色粗呢校服,内衬白色立领长衫,纽扣系到下颌,胸前佩戴着刻有中文楷书与英文花体名的黄铜姓名牌(如“林启明·LIN qiming”)。

以萧云骧前亲卫黄文昌、麻文权外甥石云峰为代表的留学生们,已离开祖国两年多,期间没有收到西王府的一丝音讯。

如今再次见到华夏人、西王府人,心中满是激动。

顾闻舟介绍西王府的发展,代表西王府及萧云骧,表达对孩子们的牵挂与勉励,还说以后会常派人探望,不让孩子们像失群的孤雁般流落异乡。

留学生们原本就情绪高涨,闻言后更是欢呼雀跃,惊得礼堂上的鸽子鸟雀乱飞。

当晚,克里斯和顾闻舟与孩子们聚餐。

第二日,克里斯按约定支付给玛丽夫人佣金。

将孩子们的以后的学费和生活费,存入巴林银行西王府专门设置的基金里,学院方每学期开始前,可凭学校文件及相关证明自行取用。

他还为每个孩子存了点零花钱,孩子们可凭学生证明和身份铭牌,就能取用。

巴林银行在港口有营业点,办理这些琐事,倒是方便。

至于给教会捐献一大笔钱,以拉近双方关系,并为后续华夏留学生赴英留学做准备,自然不必多言。

克里斯和顾闻舟停留两日,待一切处理完毕,在玛丽夫人带领下,去看望普斯茅茨海军学校的孩子们。进行同样的操作,此处不再赘述。

----------------------------------------------------------------------------------------------

(注:乌鸦试图将这个时代特色,全景式展现给大家,而不是主角的个人传记,这章就是展现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场景。

另外今天有点事耽搁了,晚上一章更新要稍微晚一点,给大家报备一下哈。)

本站最新网址:www.biquge55.net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