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其它另类 > 穿成刘彻和卫子夫的女儿怎么办 > 第264章 夺官夺爵

第264章 夺官夺爵(第2页/共2页)

卫家是阴盛阳衰。

这是把霍去病丢得一干二净了吗?

刘徽听闻外头传的流言,无奈的摇头。

本来不怎么当回事的,流言的作用,如何用谣言,当年刘徽没少干过类似的事,遇上别人用这样一招,想由此说明什么?

想让卫家内斗起来吗?

确实有这个可能。

但刘徽不管,卫家要是真起了内斗,也正好清理清理。

霍去病自那一病之后,别管是真病假病,对外就是说着养病。

再多的事也闹不到他跟前。

不过,霍去病有一天问,“算算日子那位钩弋夫人也该生了吧。”

刘徽转头不可置信的望向霍去病。

霍去病道:“十四个月了。”

怀胎十月,十四个月不生,那可不正常。

对此,刘徽想起来了,汉昭帝刘弗陵,那可是怀胎十四个月才生下来的。

史书上记载的,反正一个两个当上皇帝的人,总有千种万种的奇异天象。

怪力乱神之说,在这样一个时期非常盛行,不认都不行。

“也许他特别呢。”刘徽也好奇是不是那一位怀胎十四个月才生下来。

但如此一份好奇只能听着。

霍去病一提,没两天甘泉宫传来消息,钩弋夫人生下一子,刘彻取名为弗陵。

六十岁老来得子,刘彻高兴,随后大宴群臣。

刘徽和霍去病有孝在身,不便出席,刘允去了。

回来后的刘允评价道:“小舅舅好小,他们都说小舅舅像祖祖,我看不出来哪里像。”

拍马屁的话听着能够当真的吗?

“别人说你就听着。”刘徽回刘允一句。

“我是不是其实也不像祖祖?他们也是随口一说而已,才不是的。”刘允似是受到启发的问。

刘徽忍俊不禁问:“像不像的很重要?”

认真的想了想,刘允诚实的摇头道:“也不是很重要。”

摸了摸刘允的头,刘徽道:“那不就是了。何必多想。”

刘允打量刘徽,她觉得很多事刘徽都了然于胸,可偏偏绝口不提,好像接受任何事情发生的可能。或者,那可以理解为有足够的底气应对所有的变化,无论是什么样的都可以。

有时候刘允在想,如果现在的长安发生变故,会变成如何?

大概,可能,会乱成一团。

但是,让人怎么也没有想到的是,刘徽和霍去病最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

两人在孝期一直共处一室,果不其然,有人上书参他们孝期同房。

等刘徽知道的时候,当下给气乐了。

真真是怕什么来什么对吧。

行,不就是闹吗?那就让人闹。

谁参的他们,刘徽让人查查他们家的把柄,有一样算一样的送上去。

她和霍去病之间清清白白,什么事都没有,可有的人,孝期都弄出儿子来,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把儿子都给送了出去,死活不认账。

有句话说得好,人算不如天算。

长得最像他的正是他的这个儿子,再有以前伺候的人指认。

参人。他也得自己干得漂亮才有资格参别人吧。

况且,刘徽身边伺候的人里有刘彻的人,他们两个如何,刘彻没数?

刘彻没有当回事,还是让人传来了话,该避讳得避讳。

要是没有让人参之前,刘徽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是要避的。

霍去病那不是病了,病了她不用照顾霍去病,只管分居两地,由着霍去病生病?

好些年刘徽是没有上过书。这一回她明显气着。

守孝夫妻不能同处一室了?

同榻而眠就算是同房了?

满脑子都是龌龊想法的人,自然看着见谁都满脑子只有那点事。

瞧,参她的人可不就是孝期连儿子都搞出来的人。

霍去病丧母悲痛病了,为人妻的刘徽在榻前照顾有何不该。

为人母的但知孩儿病了,难道不是更希望有人守在身边照顾?

孝之一字,为人子女的身体康健,一切安好方是大孝吧。何时开始只讲虚礼而不讲实?

况且,丈夫病重,当妻子的不管不顾,怕是传扬出去得有人参她一个枉为人妻的名头吧。

无中生有,扣人罪名,真厉害。

不知何为孝?

刘徽洋洋洒洒几百字,骂得人那叫一个狗血淋头,顺势在汉报上都登了,但请天下人讨论,到底是活人重要还是死去的人更重要。

那,肯定是活人更重要!

霍去病生病的事,长安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刘彻要是实在担心他们作假,好说,把他信得过的太医派过来号脉。

霍去病一病多久了,之前无人过问,如今还怪她照顾霍去病?

为了守孝就得把生病的丈夫抛之脑后,让别人来照顾合适?

嗯,很久没有看到刘徽骂人,都忘记了在嘴皮子上,那真是无人能及之。

而且,夫妻同房的事,其实不好证明的。

上书的人也理所当然的认为刘徽也会不好意思反击。可惜,刘徽却无半分不好意思。

直接承认要照顾霍去病,也是让人不得不说,他们两人的感情是真好。

有了刘彻那一骂,而且刘徽还把告状人的陈年旧事翻了出来,让人直接被下令自死,一家子的人无一例外都受到波及,一家子妻离子散,再无颜留在长安。

不敢保证自家干净的人,傻了才会再去管刘徽和霍去病的事。

至于刘彻那儿,刘徽更干脆了,“父皇要是不放心,多派几个人来看着。”

守孝他们是没有那个心,做不到的人吗?要人提醒?

真要是那样都忍不了,怕是早些年他们已经分开了。

刘彻不会忘记刘徽和霍去病成婚之初,一个在西域,一个在长安,那会儿是谁造成的。

那会儿年轻他们忍得住,多年过来了,又是孝期大事,他们连这点规矩都不懂?

刘彻收到刘徽的控诉,话里话外就一个意思,不分院,谁爱说谁说。敢告状,拿到他们的证据再说,否则就滚!

得了,把刘徽惹怒的后果严重,刘彻也不是真想管刘徽和霍去病住不住在一块,像刘徽说的那样,要是他们连这点都忍不住,就不会是眼下的样子。

朝堂上参刘徽的人让她解决,而且是杀一儆百,应该不会再有不长眼的人再敢乱说话。

刘彻丢开不理。

他如今得了小儿子,瞧着个聪明的孩子,他当了是宝呢。

可是,随刘屈氂插手任官的事,也是要管六部?那不是要抢尚书令的权力?

对上质疑刘屈氂也是有所准备,直言尚书省最近做下的桩桩件件的事都不太合适。

哎啊,一听都把过错归到尚书令,道尚书令不管事,孙胄一个尚书左仆射如何能够接受莫名的控诉,他哪里做得不好?官员考核有问题?

真要是能捉着真正的把柄,刘屈氂直接把吏部尚书的差事兼任过来了。

想当年门下侍中汲黯也是兼任着吏部尚书的位置,而且一兼好几年。

显然刘屈氂也打上这个主意。

然而吃相太难看!

当年汲黯的为人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让他兼任那是人人都心服口服。刘屈氂他是何其不自量力,才会认为自己有和汲黯比的资格。

刘彻那儿对长安的闹剧也不知是何想法,没有任何反应。

刘屈氂插手吏部不成,随之将主意又打到科举上。

礼部管这事的是董仲舒,这一位也是传奇人物,大汉眼下用的各种各样的规矩基本上都是这位和人总结研究出来的,可以说,在刘彻那儿这一位也是独一份的存在。

想对董仲舒出手,不是件容易的事。但董仲舒不年轻了。

刘屈氂尚未想好如何下手时,董仲舒寿终安寝的消息传出来。

朝堂上下都一片静默,而刘屈氂只想大喊一声天助我也。

董仲舒逝世,刘彻亲回的长安,因董仲舒早有遗言要魂归故里,刘彻不好把人葬在茂陵之侧。只是给了追谥忠献。

因着这一年的科举眼看在即,刘屈氂自荐之,想要主持这一年的科举考试!

本以为刘彻不会同意的,偏刘彻同意了!

本站最新网址:www.biquge55.net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