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穿越历史 > 慕容世家之燕国传奇 > 第168章 一代战神的落幕时刻(二)

第168章 一代战神的落幕时刻(二)(第2页/共2页)

慕容轩记得那个清晨,自己进帐时,见叔父正用小刀刮着绢上的墨团,指腹被刀刃划了道口子,血珠滴在 “静” 字旁边,像朵倔强的红梅,在困境中依然绽放着自己的光彩,那是对困境的不屈与对信念的坚守。“您那时说,‘躁胜寒,静胜热’,可手里的刀,抖得比谁都厉害。”

“是啊,抖了大半辈子。” 慕容垂的目光落在长城砖石雕上,那是去年从蓟城旧宅寻来的,带着岁月的痕迹与家族的记忆,仿佛在诉说着家族的兴衰荣辱。“直到写‘致虚极,守静笃’,我才慢慢稳了手。那天是个雪夜,跟当年长城上的雪一样大,我坐在灯下,忽然想起你祖父教我射箭 —— 他说,箭要稳,先得心稳。那一刻,我仿佛明白了,人生就像射箭,只有心稳了,才能射中目标。我争了一辈子输赢,斗了一辈子强弱,可天道从不是擂台,是五谷轮回,是寒来暑往。世间万物都有其规律,我们不能强行改变,只能顺应自然,才能找到真正的安宁。” 他指尖在 “笃” 字上轻轻叩击,仿佛在与过去的自己对话,“那一刻才懂,我争了一辈子输赢,斗了一辈子强弱,可天道从不是擂台,是五谷轮回,是寒来暑往。”

复写到最后三章时,他的手已经很少抖了。帛书上的字迹变得温润,像春雨落在青石板上,轻柔而舒缓,连捺笔都带着三分缓劲,仿佛他的心境也变得平和而从容,历经了无数的风雨洗礼,终于找到了内心的宁静。“写‘圣人不积’那天,我把案上的兵书全收了起来。我望着窗外的老槐树,它春发芽,秋落叶,从没想过要跟旁边的松树比高矮,可它活得比谁都扎实。它默默地扎根于土地,为人们遮风挡雨,不求回报,这才是生命的真谛。我也应该像这棵老槐树一样,不再执着于权力与争斗,而是用心去守护燕国的百姓,让他们过上安稳的生活。”

林婉清捧着刚温好的药汤进来,听见这话,忍不住插了句:“将军去年还说,要在蓟城种一片槐树林,说让百姓夏天有处歇脚的地方。”

“是要种。” 慕容垂接过药碗,汤药的苦涩漫过舌尖,他却品出几分回甘,仿佛在这苦涩中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当年守长城,我总想着把城墙修得再高些,却忘了让城根下多生些草。草能护城,就像百姓能护国,可我悟了五十年,才明白这个理。这些年,我一心征战,为了燕国的疆土,为了慕容家的荣耀,却忽略了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若没有百姓的支持,这万里江山又有何意义?” 他放下药碗,指着帛书末尾的 “天之道,利而不害”,“你看这最后一笔,拖得淡了 —— 不是力竭了,是懂了。天道不是劈山裂石的斧,是润田无声的雨。真正的治国之道,并非以强硬的手段去征服,而是像春雨滋润大地般,默默地给予百姓关怀与呵护。”

日头爬到窗棂正中,阳光透过纸缝,在帛书上投下细碎的金斑,仿佛给这古老的经文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光辉。慕容垂把经文卷起来,递给慕容轩,那卷帛书沉甸甸的,像装着两世的光阴,承载着他一生的智慧与情感。“这经文,你收着。不是让你学怎么打仗,是让你记着,当年长城上没悟透的,这一世,咱们得活明白。我们不能仅仅着眼于眼前的利益和争斗,要明白什么才是真正对国家和百姓有益的。”

慕容轩接过经文,指尖触到绢上凹凸的字迹,仿佛能感受到叔父当年书写时的艰辛与执着。忽然,他想起昨夜叔父的梦话:“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扶苏,你看这水,绕着石头走,却能穿石。” 他望着叔父眼底的澄澈,那里面再没有当年城楼上的焦灼,也没有军帐里的戾气,只有像老槐树年轮般的沉静,历经岁月的洗礼,变得更加深邃而平和。

廊下传来慕容德的脚步声,他捧着一份军报,脸上带着难得的轻松:“陛下,北魏遣使来议和,说愿意退到阴山以北。”

慕容垂点点头,没有像往常那样追问细节,只淡淡说了句:“让使者去看看咱们的农田,告诉他们,今年的谷子长得好。”他心中明白,战争并非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让北魏看到燕国百姓安居乐业,或许能换来更长久的和平。

慕容德愣了愣,随即躬身应诺。他转身时,听见屋里传来慕容垂的声音,轻得像风拂过经卷:“轩儿,你说这长城砖上的桃花,要不要补刻一朵?要开得淡些,别争着抢眼……”此时的慕容垂,心境已然超脱,不再追求表面的繁华与荣耀,而是向往一种低调、平和的状态。

本站最新网址:www.biquge55.net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