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砚的怀表突然投射出完整的星图,地球、月球、火星的标记连成一条直线,与通道墙壁上的星轨完全重合。“沈明远、苏晚、宋应星……他们都在沿着星轨铺路。”她握紧怀表,突然明白这不是巧合,而是跨越五个世纪的接力,“火星的星门,必须由我们来关闭。”
离开阴影区时,金属拱门重新沉入月尘,只留下淡淡的能量波纹。李教授看着监测仪上消失的脉冲,喃喃自语:“原来古人早就知道,宇宙的秘密藏在星轨里。”
驶向红色星球
广寒宫基地的会议室里,地月联合指挥部的全息投影正在讨论火星任务的可行性。“‘祝融’号火星车传回的最新数据显示,乌托邦平原的地质活动异常频繁,”航天局局长的影像严肃起来,“那里的星门能量场已经影响到地球的潮汐,再拖延下去,会引发全球性的时空风暴。”
沈砚将完整的星图投影在屏幕中央:“关闭星门需要三重坐标校准,地球的量子站提供基准频率,月球的通天仪放大信号,火星的星门接收指令……就像用三把钥匙打开同一把锁。”
三个月后,“夸父”号火星飞船搭载着沈砚和量子稳定装置,踏上了为期七个月的旅程。舷窗外,地球逐渐变成一颗蓝色的小球,月球像银色的硬币悬在旁边。沈砚打开怀表,表盘里的星图在失重环境下悬浮起来,三颗行星的标记发出微光。
小林在整理沈明远的补充笔记时,发现了一张夹在里面的素描,画着一艘造型奇特的飞船,旁边写着:“当星轨连成直线,跨越时空的人会在火星相遇。”
飞船进入火星轨道时,乌托邦平原的红色沙丘在阳光下泛着铁锈般的光泽。“祝融”号传来的画面显示,平原中央的星门比月球的更庞大,能量场呈现出危险的暗红色,周围的沙粒都在逆向流动——时间在这里是倒流的。
沈砚穿着火星宇航服踏上红色土地,每一步都陷进松软的沙层。星门的能量场对怀表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她不得不握紧表链,才能防止它被吸走。当三颗行星的星轨在屏幕上完全重合的瞬间,她启动了稳定装置。
红色的能量场突然剧烈收缩,形成一道耀眼的光柱直冲天际。沈砚仿佛看到无数重叠的人影在光柱中闪现:宋应星在调试通天仪,沈明远在造船厂校准频率,苏晚在深海按下按钮,而自己站在火星的红色沙地上,完成了这场跨越五个世纪的接力。
星轨永不停歇
返回地球后,沈砚在新上海的科学院建立了“星轨研究所”,黄铜怀表被放在恒温展柜里,成为连接五个世纪的信物。李教授从月球带回的金属样本显示,明代天工院的冶炼技术中,竟包含了22世纪才掌握的量子稳定原理。
“这不是时间悖论吗?”小林看着研究报告,一脸困惑,“五百年前的技术,竟然包含未来的知识。”
沈砚望向窗外,黄浦江上空的全息广告正在播放火星基地的建设新闻,乌托邦平原的星门遗址已被改造成“星际观测站”。“不是悖论,是闭环。”她指着怀表的星图,“宋应星从陨石中获得的知识,其实是未来的我们通过星轨传递过去的——就像一条首尾相接的莫比乌斯环。”
半年后,沈砚收到火星观测站的消息:乌托邦平原的沙层里,发现了一块新的金属碎片,上面刻着一行简体中文——“2148年,星轨延续中”。
她拿起笔,在研究所的日志上写下:“星轨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地球、月球、火星……下一个坐标,会在更遥远的星辰之间。”
夜幕降临,新上海的霓虹与夜空的繁星交相辉映。沈砚站在观测台,看着怀表表盘反射的星光,突然明白,所谓的时空奇迹,不过是人类用勇气和智慧在宇宙中编织的网。这张网跨越世纪,连接星辰,让每个时代的探索者都能沿着前人的足迹,走向更遥远的未来。
而那只黄铜怀表,依然在展柜里平稳地转动,指针走过的每一秒,都是对过去的致敬,也是对未来的邀请。星轨漫漫,探索的脚步,永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