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漓眼睛一亮:\"你是说,这不仅是祭祀之地,更是...\"
\"更是水利工程的标记。\"李明衍点头,\"古人建造这些土堆,不仅是为了对应天上的星辰,更是为了标记治水的关键节点。\"
他招手让众人聚拢:\"如果我没猜错,这三座土堆分别代表着三种治水方案。\"
张苍恍然大悟:\"对!这就如同兵法中的上中下三策!\"
\"但哪个是上策?\"李信追问。
李明衍没有立即回答,而是带着众人实地勘察。他们花了整整两个时辰,测量水位、观察地势、分析土质。
太阳西斜时,众人重新聚集。
\"有结论了吗?\"李信有些不耐烦。他的七百精兵还在外围等待,天黑之前必须做出决定。
李明衍看向阿漓:\"你怎么看?\"
阿漓走到地图前,用树枝在地上画出水流的走向:\"从水利角度看,北面这座土堆位置最佳。如果在这里修建分水设施,可以截弯取直,大幅提高流速,减少水患。\"
\"这是上策。\"她肯定地说。
张苍点头赞同:\"南面那座看起来最简单,但实际工程量巨大,应该是下策。\"
\"那中间这座?\"子它问道。
\"毫无作用。\"阿漓摇头,\"在这里修建任何设施,都只能维持现状,对治水没有实质帮助。\"
李信站起身:\"那还等什么?开启北面那座!\"
\"且慢。\"李明衍突然开口。
所有人都看向他。
李明衍缓缓走到中间那座土堆前,仰望着这座数十丈高的土山:\"诸位,我们是否遗漏了什么?\"
\"主公是指?\"张苍疑惑。
李明衍转过身,目光深邃:\"我们一直在想如何改造自然,却忘了一件事——有时候,维持现状,恰恰是最大的智慧。\"
他指向那条弯曲的河道:\"你们看,这个河湾虽然降低了流速,增加了淤积的风险。但是...\"
他顿了顿,声音变得郑重:\"正是这个弯道,造就了两岸不同的生态。北岸水流湍急,适合渔猎;南岸水流平缓,宜于农耕。一急一缓,一动一静,形成了完美的平衡。\"
阿漓若有所思:\"你是说...\"
\"截弯取直固然能解决水患,但也会破坏这种平衡。\"李明衍走到中间的土堆前,\"看似最无用的选择,或许正是最智慧的选择。\"
李信不解:\"这与开启遗迹有何关系?\"
李明衍微微一笑:\"将军,兵法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治水亦然。最高明的治水,不是改天换地,而是...\"
他抬手指向中间的土堆:\"顺天应时,与自然共存。\"
\"所以,真正的入口,在中间这座。\"他肯定地说。
众人面面相觑,这个结论太过出人意料。
\"可是,\"张苍迟疑道,\"如果判断错误...\"
\"不会错的。\"李明衍走到土堆前,闭上眼睛,\"大禹之所以伟大,不仅因为他治理了洪水,更因为他懂得敬畏自然。真正的禹工遗迹,必然蕴含着这种智慧。\"
他睁开眼睛,目光坚定:\"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