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其它另类 > 九河漕案 > 第四十六章 出身论

第四十六章 出身论(第2页/共2页)

周琛脸色微变,端着酒杯的手顿了顿:“苏知府那是特例,岂能与此事相提并论?”

“何为特例?”沈青梧继续追问,她的声音拔高几分,让厅内众人都能听清。

“是因为苏知府为百姓做了实事,还是因为他后来凭实绩被圣上称赞?下官去平江府看望父亲时,曾听当地百姓说,当年苏知府离任,百姓自发十里相送,连孩童都知道苏主簿是好官。可见百姓认的,从来都不是功名出身,而是官员是否真心为他们做事。”

话音落下,周琛面色煞白,却是一句话也不敢再说了。

沈青梧勾起唇角,又转向刘安的方向,眼神带着几分冷意:“刘大人说晚辈靠关系上位,可晚辈在海陵城审结盐商案,追回走私毒物;到山阳后,补发衙役拖欠俸禄,组织灾民修河堤垦荒,这些事,难道是靠关系能办得成的?大人用科举出身这旧观念看人,反倒显得迂腐了。”

刘安被问得语塞,看向沈青梧的眼神几乎要喷出火来。

他面色涨红,刚要再辩,苏曼卿忽然开口打断:“二位大人有所不知,沈大人在海陵城时,百姓为感谢他断案公正,特意送了明镜高悬的匾额。官员当以实绩为重,沈大人的名声,可不是靠嘴就能说出来的。”

这话恰好递到苏知府心坎里。

他放下酒杯,目光缓缓扫过席间,语气带着几分赞许:“曼卿说得对。本府当年入仕只是一个贡生,也有人说本府无功名难成大事,可后来办粮商案时,若不是抛开出身成见,一心查案,也救不下那些百姓。沈大人年纪虽轻,却懂为官重在务实的道理,日后定有可为。”

见苏知府如此说,周琛和刘安见状,再没敢多言,只能悻悻地回到座位。

宴会上,苏知府又与沈青梧聊起山阳赈灾的细节,听闻她组织灾民做工换粮,还计划疏通河道,更是点头称赞:“修河堤、垦荒地,都是利在长远的事。山阳漕运要道,你若能稳住民生,便是大功一件。”

宴上众人看苏知府如此器重这位年轻的县令,纷纷转变态度,夸赞的话流水一般涌过来。

见此情景,沈青梧也不由得在心里感慨,拜高踩低什么的,真是再常见不过的戏码。

府宴散时,夜色已深。

沈青梧随苏知府来到书房,刚落座便将山阳灾情和盘托出:“大人,眼下城西灾民棚子两百三十七口,更多灾民正在赶来的路上。孙承宗捐的五十石粮掺着霉米,县衙存粮仅够撑十日。更要紧的是,一个多月前该到的赈灾粮,钱文彬说粮船遇水毁,至今没见踪影。”

苏知府沉吟片刻:“前任知府确实报过粮船水毁,还附了河道巡查记录,说运河段水势过大冲垮船身。但我接任后查过,那日水位虽高,却远没到毁船的地步。”

沈青梧顿时明白了他的意思,苏知府显然也在怀疑那批赈灾粮有问题。

苏知府起身推开窗,凌冽的寒风卷着细雨落在他身上,“这其中确实有龌龊,只是今年淮津府蝗灾水涝齐发,府衙能调拨的粮本就有限,若查不清那批粮的去向,再申请赈灾款粮,朝廷那边也难批复。”

沈青梧心头一沉:“您是说,得先找到那批粮的下落,才能名正言顺要补给?”

本站最新网址:www.biquge55.net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