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元奇道“但凡枢密院令,有童相署名,哪怕杨家做不到也会信函沟通说清楚理由。”这是杨家的承诺,盐定路会配合童贯的西夏方略。
童贯说“好!”
杨元奇道“童相,但愿能如你我所愿,西北成为一片安宁的沃土。”
童贯道“历来灭国之功都是殊荣,封侯拜相,你我尽心才好。”
杨元奇告辞而去。
……
杨元奇登门张家(张近、张叔夜),这是杨元奇思索良久后的举动。不管士子集团如何看杨家,杨元奇对张近还是给予最大的尊崇。张近现在很难熬,因为张家几个进士,都在弹劾蔡京弄权误国。蔡京再次成为左相,把张家几个进士全部罢黜,唯独留下的张叔夜也不得升迁。
张近看着当年那个小子也不由感叹世事多变,以前他可是为了几个教坊司女子敢硬怼皇族的,这次再来开封却是和一群弄臣混在一块。
张近说:“本不打算见你,只是回想曾经,不给你脸色,总得给杨兴武杨大人一些脸面。”张近本能把杨元奇在开封的行事和杨兴武区分,这是在为两家留下最后的后路。他们连蔡京这种权相都不加言辞,何论你杨家。
杨元奇说“家父性子直率,不加变通。我来这开封所做一起均能代表杨家。”他不会去掩饰这就是杨家选择的路,与其将来张近发现他言不由衷,不如认下这事。杨家就是寄希望和赵佶身边宠臣打好关系,以求自身发展。
张近没想到杨元奇回如此直接“天地有正气,杨家立足沙场,何苦?!”
杨元奇说:“所谓天地正气,在杨家看来不应该用将士的血来证明。这事我们要争论难有答案,我敬张叔夜为叔叔,和张伯奋更是相交莫逆,张伯父对杨家也曾是多有维护。到了这开封,只为私谊。至于政事上对错与否,何不交给历史评判就好。”
张近一叹,政事对错与否角度不同,他们深入棋局,都有自己的片面性。
张近道“你只为这个而来?”
杨元奇说:“还有一事,我从高俅高大人那里得知,山东盗匪横行。他关注的是林冲,我却是听到另外一人的名字,宋江。想来伯父并不陌生。张叔夜叔父在调职海州,张伯奋兄长亦然过去,还请伯父转告,这些人不可小觑。”
张近表达谢意,他为此事而来毕竟是拳拳之心。张近道“我会书函提醒他们,杨家……只为盐定路?”理解杨元奇在开封的举动很容易,杨家的目标是盐定路,那杨元奇就不得不和那些弄臣相互勾结,他们在士子集团是得不到支持的。
杨元奇坦然答“杨家一个将门,在盐定路付出良多,投进去的银子够我富贵一生,给别人做嫁衣?!为后人计,杨家需要盐定路。”
张近幽幽一声叹息“你走吧!不管如何,张杨两家都称得上和睦。”大家都如尘世浮萍,有的时候不得不随波逐流。
杨元奇告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