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其它另类 > 那年那时的青春 > 第381章 调节心情1

第381章 调节心情1(第2页/共2页)

这类短句的核心是“无关联性”——它不涉及对情绪的评价,也不与引发情绪的事件相关,因此不会触发新的负面联想。同时,语言的重复能形成一种“心理暗示”,让大脑逐渐从“情绪模式”切换到“机械重复模式”,减少内耗。

3. 触觉锚定:用身体感受唤醒当下

触觉是最直接的感官体验,通过触摸不同质地的物体,能快速将注意力拉回身体本身。比如,洗一把冷水脸——感受水流从额头滑到下巴的凉意,指尖接触水面的湿润感;或是摸一摸口袋里的钥匙,感受金属的硬度与纹路;再或是握紧拳头,然后慢慢松开,感受肌肉的紧张与放松。

以“洗冷水脸”为例,冷水接触皮肤时,身体会产生轻微的“应激反应”,大脑会优先处理“温度变化”的信号,从而暂时“搁置”负面情绪。这种方法尤其适合在愤怒、烦躁时使用,能快速让情绪“降温”。

(二)“第三人称”对话:跳出自我批判的陷阱

很多时候,负面情绪的加剧并非源于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自己的批判——“我真没用,这点小事都做不好”“我太脆弱了,居然因为这点事难过”。这种“第一人称”的自我对话,会让我们陷入“自我攻击”的怪圈,进一步放大负面情绪。而“第三人称”对话,则能帮我们跳出这个圈子,以更客观、温和的态度看待自己的情绪。

1. 如何进行“第三人称”对话?

具体操作很简单:将自我对话中的“我”换成自己的名字或“他\/她”。比如:

- 不说“我好焦虑,担心明天的面试过不了”,而是说“xx(自己的名字)现在有点焦虑,担心明天的面试过不了”;

- 不说“我真笨,又忘记带文件了”,而是说“xx今天忘记带文件了,他现在肯定很着急”;

- 不说“我怎么总是控制不住脾气”,而是说“xx刚才没控制住脾气,他现在可能有点自责”。

2. “第三人称”对话的魔力:拉开心理距离

为什么这种简单的称呼变化能起到调节情绪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使用第三人称能在“自我”与“情绪”之间拉开一段心理距离,让我们从“情绪的当事人”变成“情绪的观察者”。就像我们安慰朋友时,会更客观、更宽容(“没关系,谁都有忘事的时候”),用第三人称看待自己时,也能自然而然地减少自我批判,多一份理解与接纳。

当你因为演讲失误感到沮丧时,用“第一人称”会想:“我怎么这么笨啊,居然在演讲的时候出了这么大的差错,大家肯定都在心里嘲笑我呢,我真是太丢人了!”这种想法会让你陷入自我否定和自我批评的情绪中,让你的沮丧感愈发强烈。

然而,当你用“第三人称”来思考这件事时,你可能会想:“xx刚才演讲的时候确实有点失误,不过这也不能完全怪他呀,毕竟人都会犯错的嘛。他现在心里肯定很难过,但是这只是一次小小的失误而已,下次他只要准备得更充分一些,肯定能够表现得更好的。”这样的想法中没有对自己的攻击和贬低,而是更多地关注到了情绪本身,并且给予了自己一定的认可和鼓励。这种思考方式能够帮助你更好地接受自己的失误,从而缓解沮丧的情绪,让你更快地从失败中走出来,重新振作起来。

本站最新网址:www.biquge55.net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