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竹跟着哑木匠学了三年,手艺渐长,但总觉与师父相差甚远。一日,他忍不住问:“师父,您这手艺,我怎么学都学不会精髓,到底差在哪儿?”
哑木匠不会说话,便带阿竹进山,指着一棵老树,让他选一段做椅子面。
阿竹挑了又挑,选了一段纹理直、无节疤的木材。哑木匠却摇摇头,选了另一段有旋涡状纹理、略带瑕疵的木料。
椅子做成后,阿竹才明白其中奥妙——那旋涡状纹理恰好符合人体背部曲线,而那处“瑕疵”,正好成为扶手下方一个天然的拇指凹槽,握上去无比舒适。
哑木匠用手势告诉阿竹:每块木头都有它的语言,你要学会倾听。
原来,哑木匠天生能与树木沟通。他触摸木材,能感知它的纹理走向、硬度变化、甚至生长过程中经历的阳光雨露。他做的每一件木器,都是顺着木材本身的特性,而非强行改变。这正是他作品有灵性的原因。
这年秋天,村里突发山洪,许多房屋被冲毁。灾后重建,哑木匠不眠不休地为村民制作家具,一连两个月,每天只睡两三个时辰。
阿竹心疼师父,劝他休息。哑木匠只是笑笑,比划着说:树木舍身为屋,我舍力为人,理所应当。
最后一件家具完工那晚,哑木匠病倒了。他把自己关在木屋里,不让任何人打扰。七日后,阿竹担心不已,推门而入,发现师父安详地躺在床上,已经去世多时。
令人惊讶的是,哑木匠的容颜看起来不过四十岁左右,全然不似老人。而他的工具——锯、刨、凿、斧,每一件都磨损得极其严重,像是经历了百年使用。
村民们感念哑木匠的恩德,合力为他办了后事。整理遗物时,在他床下发现一个锁着的小木箱。箱子没有锁眼,浑然一体,不知如何打开。
阿竹抚摸着箱子,忽然泪如雨下——他认出这箱子的木材,正是当年救了他母亲的那块奇木。
当夜,阿竹梦见哑木匠。在梦中,师父终于能开口说话:“开箱之法,在无心之时。箱中所藏,乃我一生所学,待有缘人启。”
阿竹醒来,不再执着开箱,将箱子供奉在师父牌位前。
三年后的一个清晨,村中来了个外乡人,说是家中老母重病,需一味“木心”做药引,听闻哑木匠曾用奇木救人,特来求取。
阿竹摇头,说师父已去世多年。外乡人失望之际,忽然供奉在牌位前的木箱发出轻微响声,自行开启。箱中并无他物,只有一卷素帛,上面用工整的小楷写着:“木之道,不在形,而在意;不在巧,而在心。顺木之性,成器之灵;舍己为物,方得永恒。”
素帛下面,是一小截木头,散发着淡淡香气,与当年哑木匠雕刻如意的木材一模一样。
阿竹将木头赠予外乡人,外乡人千恩万谢地离去。
后来,阿竹成了村里新的木匠,他虽没有师父那般神通,却始终牢记“顺木之性,成器之灵”的教导,做出的木器也渐渐有了灵气。而那个关于哑木匠的传说,一直在江南流传,有人说他是木神下凡,有人说他成了仙,还有人说他本是一棵千年古树化为人形,来人间报恩。
只有阿竹知道,师父不过是个把一生奉献给手艺的普通人,只不过他做到了极致——用心倾听木头的语言,用生命成就每一件作品。
每年清明,阿竹都会去师父坟前祭扫,奉上一碗新米和一瓢清水。而那座朴素的坟墓周围,总有一些村民自发摆放的哑木匠生前制作的小木器——一把不会咯吱响的木梳、一只能保持茶水温度的木杯、一扇永远关合严实的木窗...
这些寻常物件,默默诉说着一个哑巴木匠的不朽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