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能是因为宠物和儿童在饲养者心中的分量不同,或者饲养者认为宠物本身的独立能力更高。
现有有关饲养者和宠物关系的研究证据仍局限于外显行为,其内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在人类和宠物的关系中,宠物常常扮演一个被照料的对象。
从进化论的视角来看,这种关系并不利于人类的发展,有限的资源没有集中于人类自己,而是用于照顾其它物种。
然而,人类从自己与宠物的亲密关系中受益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如果从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角度来理解该问题,这个矛盾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释。
人类终究是一种社会性动物。
饲养者与宠物之间的互动,本质上是跨物种的相互联系。
这种联系激发了爱与被爱的循环往复,就如同亲子之间的照料关系一样。
一项比较猫类伙伴和人类伙伴的研究发现,可爱和无条件的爱是猫类伙伴中最为突出的两个特征。
人类伙伴的优势则仅仅体现在可以用语言交流方面,猫类宠物不能替代语言交流,但却依旧可以给予饲养者快乐和安慰。
因此宠物的积极反馈大大激发和强化了饲养者的“照料”行为,进而提高了饲养者对于下一代的投入。
从这个角度来看,宠物与人类之间的这种“亲子关系”便有了进化的意义。
宠物心理学的研究局限和展望,在有关宠物的问卷研究中,抽样群体的合理性一直是一个难以回避的局限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