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穿越历史 > 大召荣耀 > 第1034章 御驾亲征

第1034章 御驾亲征(第2页/共2页)

说罢,再未停留,没入夜色。

“若教项贼埋金阙,何不亲自换冕旒……”刘闵呢喃着,低笑一声,转头再看,殿外风雪飘摇,已经没了人影。

次日辰时,早朝的确推迟了一个时辰。

金殿之上,三封诏书同时宣读:

「封梁王刘淳为摄政王,总领三府,开府仪同三司,赐剑履上殿,赞拜不名。」

「左翊卫、右翊卫、左骁卫、右骁卫,合三万兵马,脱离禁军序列,改由东宫詹事贾淼兼领,只听太子调玺,不听虎符。

「三月十八,告天祭旗,皇帝御驾亲征,百官同行,统领三万府兵,并五万禁军,平定项逆。」

群臣哗然。

上朝之前,他们都已经知道梁王在皇陵吟诵反诗,也知道他深夜闯宫,更知道殿前承旨韩当,因汇报真实情况,而被被密令司拷问至死。

他们却不知,那一夜对话,就像一把薄刃,已经把大召最后一块遮羞布,彻底划开。

韩当不过是试水温的棋子,刘闵一句“由梁王亲自讯问”,等于把韩当塞进刘淳的虎口。

韩当若招出「幕后」,便是刘淳「清洗」成功,皇帝可顺势推锅,韩当若硬挺到底,刘淳也背了「滥杀忠良」的骂名,皇室宗亲的怒火只会冲梁王去。

皇帝零成本,弟弟背全锅,这才是真正的「借刀杀人」。

而三万禁军是「保险」,也是「枷锁」。

左右翊、骁卫改听太子玺,表面是托孤,实质是把兵权从刘淳手里再克一道,贾淼是东宫的官,不是梁王府的官,不听虎符,等于连皇帝本人都调不动,更遑摄政王。

刘淳只能「护」,不能「用」,只因为兵是太子的人,以后得仗却是由他去打。

至于亲征,则是皇帝最后的体面。

那一句“御驾亲征”,听似血性,实则把满朝文武押上赌桌,胜了,皇权回炉,刘闵再造中兴;败了,他以身殉国,史书也写「天子死社稷」,总比坐以待毙好看。

至于那八万残兵,不过是给他陪葬的挽歌。

刘淳的“命”已经抵押,鎏金小盒里是不是传国玉玺、退位诏书或着毒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刘闵把阿冉之死,十八年前的救命情全塞进盒子。

刘淳若活着,就得替刘家守最后一寸骨血;若战死,史官也只会写「摄政王以身殉国」,成全刘家最后的颜面。

从他再度接过盒子的那一刻,他的命,就已经不再是自己的。

昨夜的所有,其实是遗诏预演,皇帝把所有丑话、狠话、软话一次说尽,次日金殿三封诏书,只是把夜里的“口头遗嘱”盖了玉玺。

满朝文武听到的都是煌煌天语,只有刘淳知道,那其实是皇兄提前写好的身后事。

大召的灯油将尽,风雪灌进来,皇帝把最后一点焰苗拨给弟弟,自己转身走向黑暗,留一个御驾亲征的剪影,给千秋史笔去描摹。

本站最新网址:www.biquge55.net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