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对于张献忠来说,这就不算是大事儿。
而且,他对于山林很熟悉,而明朝朝廷和明朝军队……虽然不好说日后如何,但是截至目前,他们的表现并没有证明他们对山林行军追击起义军有什么长处。
在山林之中行军,追击起义军,对于明朝军队本身来说,不是什么非常简单的事情,也不是他们擅长的事情。
而百姓们对张献忠所部的态度……那就更好理解了。
只要张献忠所部不是什么掳掠百姓烧杀抢掠的家伙们,只要张献忠的脑子还是正常的,他就知道要和百姓们打好关系,他们就会和百姓们维持一种比较良好的关系。
而这也不算是非常困难——张献忠毕竟是自己起家还走到了这一步的人,对于底下的士卒的控制力和威慑力都还是比较强的。
因此,控制住下面的士卒们不要做出什么影响和百姓关系的事情,也不算难事。
反过来,百姓们见到张献忠所部并不伤害他们,又有明朝朝廷一直在疯狂加税不断加税丝毫没有停止的意思,那肯定是更加愿意选择支持张献忠了。
——张献忠不伤害他们,而明朝朝廷又不怎么样,那当然是给明朝朝廷添堵,帮助张献忠了。
【至于说明朝怎么就内斗了,简单来说,还是文官武将之间的矛盾。】
【在玛瑙山一战之后,明朝军队接连获胜,固然对于明朝整体来说都是一个提振,但是左良玉却格外神气,他觉得自己在这一战中应当有大功才是——一个这场战役是他指挥打下来的,二来带着主力前往四川也是他的意见和想法,杨嗣昌还想让他去陕西呢。】
【所以,左良玉气焰高涨。】
【气焰高涨,自觉立有大功的结果,就是左良玉从此也不把杨嗣昌放在眼里了,毕竟他觉得这都是自己的功劳,杨嗣昌的部署可是错误的,要不是他当时选择不听杨嗣昌的意见坚持自己自行行动,又哪儿来的大胜?】
【因此,在此战之后,杨嗣昌命令左良玉乘胜追击,左良玉却偏偏按兵不动,不予理会。】
【为此,杨嗣昌还专门给左良玉写信,想要说服左良玉,算是言辞恳切了,先是说朱由检满心满眼都是张献忠,而张献忠现在陷入绝境,如果左良玉派兵搜剿,那必定能够抓获他。随后,又给左良玉台阶下,“今云十二日引兵而还”,把兵撤回来了,为什么呢?应该是“穷谷无粮,大兵难驻”,将军应该是“必不得已而为此”。】
【最后,又说左良玉一定不能放过张献忠,让张献忠跑了,不然的话可如何是好,一定要抓住他,“万万再画必然之策”,千万不要听信那些嫉妒你的小人所说的什么“贼在掌握”的话,把张献忠给放跑了。】
【纵然杨嗣昌还算是比较诚恳,但是左良玉毫不理会,依然是“高卧竹溪,屡檄不动,不肯协心穷搜深箐”,说什么也不动,有种你杨嗣昌爱咋咋地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