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呃……撤职?”有人道,但很快又自己否定了,“不对,之前左良玉也这么干了,结果朝廷也还是让他继续在这个位置上坐下去了……虽然好像有贬职,但是结果也不怎么严重的样子……”
这更是重点。
他们不了解朝廷里面通常采用什么手段是重要原因,但是,那明朝朝廷在之前对左良玉几乎可以说是没有采取过什么有效的强硬的手段,同样是重点。
有这样的先例放在那里,就算他们想出来什么方案,又有什么用?明朝朝廷真的会去执行这些方案吗?
“……也未必不可能吧……”一人觉得自己找到了一个关键点,“之前左良玉确实也是这样,但是那个时候他对抗的又不是杨嗣昌,告状的也不是杨嗣昌,明朝朝廷就不管;可是现在和左良玉发生大冲突的可是杨嗣昌啊!朱由检那么重视重用他,那么相信他,说不定就会采取什么行动呢……”
这同样是告状,告同样的状,可是告状的人不同,那效果就是能天差地别的。
所以,这一次,和之前,肯定是不一样的!
【杨嗣昌不能忍,杨嗣昌绝对不能忍,杨嗣昌打算采取行动——他在朝堂中混了那么多年,又有现如今实打实的地位和权力,他能采取的行动,还是很多的。】
【他没有直接找朱由检,而是选择了如今的兵部尚书陈新甲——杨嗣昌给他写了封信,内容主要是商量把左良玉手里面的那个“平贼将军印”给撤掉,转而交给陕西总兵贺人龙。这样一来,左良玉没有了这样的大印,他也不可能有如今的权力和地位,自然也不能把大军压在那里不动了。】
【接着,杨嗣昌就可以派兵去搜捕张献忠。】
【陈新甲收到信之后,就立刻向朱由检汇报,并且成功取得了朱由检的同意,且下达了命令。】
朱元璋瞪大了眼睛。
“他知不知道他在干什么?这是临阵换将——他做好了更换的人选的调查和考核了吗?他确定那个贺人龙可以了吗?他有准备好应对可能的因为临阵换将而带来的军心波动了吗?”
朱元璋觉得,自己的养气功夫越发的好了,现在面对朝堂上之前发生过的一些事情,他可能已经能够做到心平气和了——当然,还是心平气和地让那些人去死。
但总之,这也是一个进步不是?虽然进步的原因,朱元璋一点也不喜欢。
他现在质问的,也不是杨嗣昌,而是朱由检。
至于他为什么不直接去“历代”里面去质问朱由检本人,而是在这里自己给自己提问……那还是因为,朱元璋暂时不太想给自己找气受。
虽然他是疑问,但是他其实在心里面已经有了答案,关于朱由检会如何回答自己的质问的答案——在这个故事结束之前,还是不要给自己增加强度了,真有问题,等到一切都结束之后再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