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都市言情 > 岐大夫的悬壶故事 > 第408章 岐大夫的四季养脾方:孝顺别补错,脾胃是根本

第408章 岐大夫的四季养脾方:孝顺别补错,脾胃是根本(第1页/共2页)

暮春的老城根下,晨雾还没散尽,青石板缝里的草芽就顶着露珠冒了头。岐仁堂的木门“吱呀”一声被推开,岐大夫拎着个竹编菜篮跨出来,篮里躺着两把刚从巷口老张家菜摊买的嫩芹菜——这是给徒弟林晓准备的早饭,清炒芹菜配小米粥,他总说“春吃芽,夏吃瓜,秋吃果,冬吃根”,应季的菜最养脾胃。

刚把菜放进后厨,就听见巷口传来熟悉的脚步声,还带着些急促的喘息。岐大夫擦了擦手走出堂屋,果不其然,是街对面“建国饭馆”的老板王建国,正半扶半搀着他母亲张桂兰,慢慢往这边挪。

张奶奶今年七十有二,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用根银簪子别着,只是脸色蜡黄得像秋后的老南瓜,眉头拧成个疙瘩,一手紧紧捂着右侧胁下,每走一步都要顿一下,嘴里还忍不住轻轻“嘶”一声。王建国穿着件沾了点油渍的藏青色夹克,额头上渗着汗,看见岐大夫,像是见了救星,嗓门都带着颤:“岐大夫,您可算在呢!快给我妈瞧瞧,这胁下的疮疼得她昨晚没合眼!”

岐大夫赶紧迎上去,扶着张奶奶往堂屋的藤椅上坐,又给她倒了杯温温的陈皮水:“老人家别急,先喝口水缓一缓。这疮疼多久了?之前有没有啥不舒服的?”

张奶奶接过水杯,手有点抖,喝了两口才缓过劲来,叹着气开口:“快俩月了。起初就是觉得胁下胀得慌,像塞了团湿棉花,后来慢慢起了个小疙瘩,越变越大,现在一摸就疼得钻心。夜里躺着更难受,翻个身都得咬着牙,真是活遭罪。”

王建国在一旁急得直搓手:“可不是嘛!前阵子我给她买了些药膏抹,一点用都没有,反而更红了。大夫您不知道,我妈以前总说大便干,蹲半天厕所都拉不出来,我想着她年纪大了,得补补,就天天给她订鲜牛奶,早上用土猪肉炖肉汤熬粥,有时候还加俩鸡蛋,刚开始确实管用,大便顺了,可没俩月就开始犯痰,总觉得嗓子眼里黏糊糊的,现在连小便都少了,一天就那么两三回,颜色还黄得很。”

岐大夫点点头,伸出手指搭在张奶奶的腕脉上,眼睛微微闭着,指尖感受着脉象的跳动——脉沉而滑,像是按在沾了水的棉线上,软乎乎的却没力气。他又让张奶奶张开嘴,只见舌苔白腻得像一层刚刮下来的猪油,边缘还带着一圈浅浅的齿痕。“老人家,您这脉沉滑,舌苔白腻,是典型的痰湿内阻啊。”岐大夫收回手,语气很肯定。

王建国愣了愣:“痰湿?啥是痰湿?跟我给她喝的牛奶肉汤有关系?”

“关系大着呢。”岐大夫转身走到药柜前,拉开最下面一层抽屉,拿出一块晒干的白术,递到王建国面前,“你看这白术,色白质坚,《神农本草经》里说它‘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说到底,它最核心的本事是健脾燥湿。老人家年纪大了,脾胃就像用了几十年的石磨,转得慢了,运化不了太滋腻的东西。你天天给她喝牛奶、炖肉汤,这些东西看着有营养,可对虚弱的脾胃来说,就是‘负担’——消化不了,就变成了‘痰饮’积在身子里。”

他顿了顿,拿起桌上的《丹溪心法》翻了两页,指着其中一段说:“你看朱丹溪先生写的,他当年侍奉母亲,也是因为母亲大便干,就用牛乳、猪脂和粥给母亲吃,起初大便顺了,可后来母亲胁下生疮,疼得不行,他才醒悟过来,是自己补错了。朱丹溪先生说‘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这痰饮要是积在肺里,就会咳嗽痰多;积在肠胃,就会腹胀便秘;积在胁下,就会生疮肿疼;堵了水道,小便自然就少了。”

这话让王建国的脸瞬间红了,他挠了挠头,有些懊恼:“原来是我害了我妈……我就想着贵的东西肯定好,超市里进口牛奶要比普通牛奶贵一半,我天天给她订;土猪肉三十多一斤,我也没心疼过,没想到反而给她添了病。”

“也不能全怪你,现在城里像你这样的年轻人不少。”岐大夫笑着摆摆手,把白术放回抽屉,“我前阵子碰到个小伙子,才二十五岁,开了家互联网公司,天天加班,夜宵要么是烧烤要么是火锅,还总喝冰镇啤酒,结果才半年就胖了二十斤,整天觉得浑身沉,来我这儿一诊,也是痰湿重。他说‘现在挣钱不容易,得吃点好的补补’,可他不明白,‘补’不是瞎吃,得看脾胃能不能接得住。”

一旁的徒弟林晓刚把芹菜洗好,听见这话忍不住插了句嘴:“师父,我爸也是,总说我瘦,让我多吃点肉,每次回家都炖排骨,可我吃了就腹胀,好几天不消化。”

“这就是了。”岐大夫看向林晓,“《脾胃论》里李东垣先生说得明白,‘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就像家里的粮仓,要是粮仓坏了,存不住粮食,身体再怎么补都是白搭。你爸给你炖排骨是好心,可你的脾胃运化不了,那些肉就变成了痰湿,积在身子里,反而伤了脾胃。”

张奶奶听得连连点头:“岐大夫说得在理。我年轻的时候,哪有这么多好吃的?天天吃粗粮野菜,身子反倒结实。现在日子好了,建国总怕我亏着,顿顿有肉有奶,我有时候不想吃,他还劝我‘妈,您就多吃点,补补身子’,现在想想,真是把好心当成了驴肝肺。”

“您别这么说,建国也是孝顺。”岐大夫安慰道,“只是这孝顺得讲方法。朱丹溪先生当年也犯了同样的错,可他后来总结出了经验,用健脾的方子给母亲调理,慢慢就好了。我给您也开个方子,就照着他的思路来,核心就是养脾胃、化痰湿、顺四时。”

说着,岐大夫走到书桌前,铺开宣纸,拿起毛笔蘸了蘸墨。“我这方子以六味药为基础。”他一边写一边解释,“首先是人参和白术,这两味是君药。《神农本草经》里说人参‘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对老人家来说,人参能补脾胃之气,让脾胃这台‘老磨盘’重新转起来;白术刚才说过了,健脾燥湿,能把身子里的痰湿给化掉。”

他顿了顿,又写了两味药:“接下来是牛膝和白芍,这是臣药。牛膝能‘引药下行’,把人参、白术的药性引到下焦,帮助化掉胁下的痰湿;白芍呢,《本草纲目》里说它‘养血柔肝,缓中止痛’,老人家肝气容易郁结,肝木克脾土,肝气顺了,脾胃才能更好地运化。”

最后,他添上陈皮和茯苓:“这两味是佐药。陈皮理气化痰,《本草纲目》说它‘疗呕哕反胃嘈杂,时吐清水’,能把脾胃里的气机理顺;茯苓健脾利湿,能‘利小便’,把痰湿通过小便排出去,正好对应您小便少的毛病。”

写完方子,岐大夫递给王建国:“你拿着这个方子去抓药,先抓七天的量,一天一剂。煎药的时候记得,先用冷水把药材泡半个时辰,水量没过药材两指就行,大火烧开后转小火,再煎二十分钟,倒出药汁,再加水煎一次,两次的药汁混在一起,早晚各喝一次,温着喝。”

王建国小心翼翼地接过方子,像捧着个宝贝,又问:“岐大夫,这方子就一直这么吃吗?要不要加点别的药?”

“当然不能一直不变。”岐大夫摇摇头,走到窗边,指着外面刚抽芽的柳树,“《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里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现在是暮春,阳气生发,人体的气血也跟着往上走,所以我在方子里加了一味川芎。川芎这味药,《神农本草经》说它‘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金疮,妇人血闭无子’,它能活血行气,帮助脾胃的气血升发,让身子跟着春天的节气走。”

他又接着说:“等入了夏,天气热,暑气重,容易伤津耗气,到时候就加五味子、麦冬和黄芩。五味子能‘益气生津’,麦冬滋阴润燥,黄芩清暑热,正好应对‘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的气候;到了秋天,阳气渐收,气候干燥,就减点黄芩,加些百合、玉竹滋阴;冬天阳气闭藏,就加当归养血,生姜暖胃,顺应‘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的养藏之道。这就是‘顺四时’的道理,用药得跟着节气走,才能事半功倍。”

张奶奶听得连连点头:“难怪我春天总觉得浑身发沉,不想动,夏天就爱口渴,喝多少水都不管用,冬天手脚冰凉,原来都是节气的缘故。”

“可不是嘛。”岐大夫笑着说,“人体就像个小天地,和大自然是相通的。春天要‘生’,夏天要‘长’,秋天要‘收’,冬天要‘藏’,跟着大自然的节奏走,身体才会舒服。”

正说着,巷口传来卖山药的吆喝声:“新鲜的铁棍山药喽!刚从地里挖出来的!”岐大夫眼睛一亮,对王建国说:“你等会儿抓完药,去买几根铁棍山药,回家给你妈蒸着吃,或者熬小米粥的时候放进去。《神农本草经》里说山药‘主伤中,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它性平味甘,入脾、肺、肾经,最适合老人家养脾胃,比你炖的肉汤管用多了。”

王建国连忙应下:“好嘞!我这就去抓药,顺便买山药。对了,岐大夫,我妈这饮食上还有啥要注意的?”

“饮食上要清淡,别再吃油腻的东西了。”岐大夫叮嘱道,“早上可以喝小米粥,小米色黄入脾,最养脾胃;中午吃点软和的米饭,配点清炒蔬菜,比如芹菜、菠菜;晚上别吃太多,喝点山药粥就行。别吃生冷的东西,比如冰西瓜、冷饮,脾喜温恶凉,生冷的东西最伤脾胃。还有,让老人家每天早上起来散散步,不用走太快,半个时辰就行,活动活动气血,帮助脾胃运化。”

王建国一一记在心里,扶着张奶奶起身:“谢谢您,岐大夫,我们这就去抓药。”

“别急着走。”岐大夫叫住他们,从抽屉里拿出一小包陈皮,“这是我去年晒的陈皮,你给老人家泡水喝,理气化痰,比超市买的管用。”

本站最新网址:www.biquge55.net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