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奶奶接过陈皮,眼眶有点红:“岐大夫,您真是个好人,每次都这么细心。”
“应该的。”岐大夫笑着送他们到门口,“七天后再来复诊,到时候根据情况调整方子。”
看着母子俩的背影消失在巷口,林晓忍不住问:“师父,您刚才说的朱丹溪先生,他后来把他母亲的病治好了吗?”
岐大夫回到书桌前,拿起《丹溪心法》,翻到其中一页:“当然治好了。朱丹溪先生后来用健脾的方子给母亲调理,他母亲不仅胁下的疮好了,小便也恢复了正常,身体比以前还结实。他在医案里写‘服之月余,小便渐长,而疮亦愈’,还说‘老人当以养脾胃为主,随四时加减用药,则脏腑得养,虽瘦而健’。”
林晓点点头:“原来养脾胃这么重要。那现在好多年轻人不爱吃早饭,还总吃外卖,是不是也容易得痰湿的毛病?”
“没错。”岐大夫叹了口气,“前阵子有个姑娘来就诊,才二十八岁,做设计的,天天熬夜,早饭不吃,午饭外卖,晚饭要么烧烤要么火锅,结果脸上长了一脸痘,还总觉得腹胀、没精神。我给她诊脉,也是痰湿重,用了茯苓、陈皮、白术这些健脾化痰的药,再让她调整饮食,现在好多了。”
他顿了顿,语重心长地说:“现在的人总觉得‘补’就是吃好的、吃贵的,却忘了脾胃才是根本。就像这岐仁堂的房子,要是地基不牢,再华丽的装修也没用;脾胃要是垮了,再贵的补品也吸收不了,反而变成负担。朱丹溪先生当年的教训,到现在还管用啊。”
七天后,王建国果然带着张奶奶来了。这次张奶奶的脸色好看多了,虽然还是有些黄,但多了些血色,眉头也舒展了,手里还提着一篮子刚蒸好的山药:“岐大夫,您尝尝,这山药蒸着吃真甜,我这几天天天吃,感觉肚子里舒服多了,胁下的疮也不那么疼了,小便也多了,晚上能睡踏实觉了。”
岐大夫笑着接过山药,给张奶奶诊脉:“脉象比之前有力了,舌苔也薄了不少,见效了就好。现在快入夏了,我给你调整一下方子,加了五味子、麦冬和黄芩,记得五味子要后下,煎药的时候,等其他药材煎了十五分钟再放五味子,不然药效就散了。”
他又叮嘱王建国:“入夏后天气热,别让老人家在太阳底下暴晒,中午可以睡个午觉,养养精神。饮食上可以多吃点冬瓜、丝瓜,这些菜能清热利湿,熬汤喝最好。”
王建国连连应下:“好嘞!我记住了。对了,岐大夫,我饭馆里最近加了小米粥、山药炖鸡这些养脾的菜,老主顾都说吃着舒服,还有人问我是不是有啥秘方呢。”
岐大夫笑着说:“这就是好事,让更多人知道养脾胃的重要性,比啥都强。”
入夏后的一天,天气格外热,蝉在树上没完没了地叫着。岐仁堂里来了个小伙子,二十出头,穿着运动服,一手捂着肚子,一手擦着汗:“岐大夫,我这肚子胀得难受,还总想吐,您给瞧瞧。”
岐大夫给小伙子诊脉,发现脉象滑数,舌苔黄腻:“你是不是昨天吃了啥油腻的东西?还喝了冷饮?”
小伙子不好意思地挠挠头:“昨天跟朋友去吃烧烤,喝了三瓶冰镇啤酒,结果晚上就开始腹胀,今天早上还吐了两次。”
“这就是典型的痰湿困脾,加上冷饮伤了脾胃阳气。”岐大夫说,“我给你开个小方子,茯苓、陈皮、白术、半夏,再加点生姜,温中化痰,吃两剂就好了。以后别再这么吃了,夏天虽然热,但也不能总喝冷饮,伤了脾胃就麻烦了。”
小伙子接过方子,连连点头:“谢谢您,岐大夫,我以后再也不敢了。”
看着小伙子走了,张奶奶正好来复诊,笑着说:“现在的年轻人就是贪嘴,我年轻的时候哪敢这么吃啊。”
岐大夫给张奶奶调整方子:“入夏后暑气重,得多注意。您这几天要是觉得口渴,可以用麦冬、百合煮水喝,滋阴润燥。别吃太多西瓜,西瓜性寒,吃多了伤脾胃。”
张奶奶应着:“好嘞!我现在每天早上都跟李婶她们去公园散步,中午喝小米粥,晚上吃冬瓜汤,身子轻快多了,胁下的疮基本好了,就剩下点印子了。”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就到了秋天。桂花开了,整个巷子都飘着桂花香。张奶奶的病彻底好了,脸色红润,精神矍铄,每天早上都带着老街坊们在公园散步,还把岐大夫教她的养脾方法分享给大家——早上喝小米粥,中午吃软饭配蔬菜,晚上喝山药粥,偶尔用陈皮泡水喝。
这天,张奶奶带着李婶来岐仁堂,李婶最近总觉得腹胀,想让岐大夫给瞧瞧。王建国也来了,手里提着一坛自己泡的桂花酒:“岐大夫,这是我用今年的新桂花泡的酒,您尝尝,度数不高,秋天喝暖身子。”
岐大夫接过酒坛,笑着说:“秋天喝桂花酒正好,桂花能理气化痰,还能暖胃。”
给李婶诊完脉,岐大夫开了方子:“你这也是脾胃虚弱,痰湿内阻,用茯苓、陈皮、白术这些健脾化痰的药,再调整饮食,很快就好了。”
李婶接过方子,笑着说:“张大姐天天在我们面前夸您,说您的方子比啥药都管用,今天一看,果然名不虚传。”
岐大夫笑着摆摆手:“不是我的方子管用,是养脾胃的道理管用。不管是老人还是年轻人,只要把脾胃养好了,身体自然就结实了。就像朱丹溪先生说的,‘养脾胃者,养性命之根本也’。”
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透过窗户洒进岐仁堂,药柜上的药材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林晓在整理药柜,把人参、白术、茯苓这些常用的药材摆得整整齐齐,嘴里还念叨着“春加川芎,夏加五味子、麦冬、黄芩,秋加百合、玉竹,冬加当归、生姜”——这是岐大夫教她的四季养脾方口诀,她要牢牢记住。
岐大夫坐在书桌前,看着窗外飘落的桂花瓣,拿起笔在宣纸上写下一行字:“脾胃为后天之本,顺四时养之,则百病不生。”他想起朱丹溪先生在医案里写的“愧不如古人”,其实古人的智慧从来都不复杂,不过是“饮食有节,起居有常,顺应四时”罢了。而他能做的,就是把这些智慧传承下去,让更多人知道,养脾胃才是养生的根本。
巷口的吆喝声又响了起来,这次是卖秋梨的:“新鲜的秋梨喽!润肺止咳喽!”岐大夫笑了笑,起身走到门口,看着老街坊们在巷子里慢悠悠地走着,孩子们在青石板路上追逐打闹,空气中弥漫着桂花香和药香,还有淡淡的烟火气——这大概就是最好的日子,脾胃安康,四季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