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都市言情 > 岐大夫的悬壶故事 > 第414章 岐仁堂里的“起死回生”术:艾灸人参膏救醒中风翁

第414章 岐仁堂里的“起死回生”术:艾灸人参膏救醒中风翁(第1页/共2页)

城郊结合部的晨光刚漫过“岐仁堂”那块乌木牌匾,门环上的铜铃就被人慌慌张张撞得叮当作响。刘婶的声音带着哭腔穿透门板:“岐大夫!岐大夫您快醒醒!我家老王……他不行了!”

里间诊室的灯“啪”地亮了,岐大夫披着藏蓝色的对襟褂子快步出来。他年近五十,眼角刻着几道温和的细纹,手里还攥着没看完的《金匮要略》。见刘婶头发凌乱,裤脚沾着泥点,身后跟着的儿子小王脸都白了,手里紧紧攥着手机,屏幕还停留在拨打120的界面,岐大夫心里咯噔一下,沉声问:“别急,慢慢说,王伯怎么了?”

“就刚才,他去院里茅厕解手,我听见‘咚’一声,跑过去一看——”刘婶话没说完就哽咽了,手捂着胸口直喘气,“人直挺挺地歪在地上,两手撒开,眼睛睁着可没神,尿也流出来了,浑身的汗跟下雨似的,喉咙里‘呼哧呼哧’像拉锯,气儿都快没了!”

岐大夫没再多问,抓起案头的药箱就往外走。药箱里常年备着艾柱、银针和应急的丸药,这是他在城郊行医二十年的习惯——这边老住户多,谁家有个急病,早一分钟赶到就多一分希望。

小王的面包车就停在门口,车座上还堆着没卸的水果箱。王伯两口子退休前在国营水果店上班,后来自己开了个小水果店,日子过得殷实。岐大夫记得王伯今年五十八岁,每次来店里抓药,总说自己“奉养得好”,早餐要喝两碗燕窝粥,中午顿顿有红烧肉,晚上还得炖只老母鸡补补。前阵子天热,王伯来买过藿香正气水,说自己拉了几天肚子,岐大夫当时就劝他:“您这体质,痰湿重,油腻的得少吃点,腹泻伤脾,脾不益气,身子骨就虚了。”可王伯笑着摆了摆手:“岐大夫您放心,我这身子骨结实着呢,拉两天没事。”

此刻车窗外的白杨树飞快后退,岐大夫心里已经有了几分谱。仲夏时节本就湿热,王伯久泻伤脾,脾主运化,脾虚则痰湿更盛;再加上他素来“奉养膏粱”,膏粱厚味易生痰湿,痰湿困脾又耗气,本就气虚的底子,再遇上什么诱因,怕是要出大问题。

到了王家院门口,就听见院里传来邻居们的议论声。几个老街坊围着茅厕门口,不敢上前又着急。见岐大夫来了,都自动让出一条路。岐大夫快步走到茅厕边,蹲下身扶住王伯的手腕。

指尖触及皮肤时,只觉得一片冰凉,汗湿的衣服贴在身上,像刚从水里捞出来似的。他凝神搭脉,眉头越皱越紧——王伯的脉跳得又大又乱,没个章法,这是《难经》里说的“脉大而无伦次”,是阳气暴脱之象啊!

他再看王伯的眼睛,瞳孔散大,眼神空洞,确实是刘婶说的“睁着没神”;伸手探了探鼻息,微弱得几乎感觉不到;喉咙里的痰声呼噜作响,像有团棉絮堵着。岐大夫心里明镜似的:王伯这是中风了,而且是气虚暴脱型的。

“都让让,保持空气流通。”岐大夫沉声吩咐,一边让刘婶赶紧把家里的躺椅搬到院里阴凉处,一边让小王去厨房烧开水,“再找个砂锅来,要大的,干净的!”

刘婶手脚麻利,很快就把躺椅搬了过来。岐大夫小心翼翼地把王伯挪到躺椅上,让他平躺,头偏向一侧,避免痰堵住气管。“岐大夫,要不要打120?”小王拿着手机跑过来,声音发颤。

岐大夫没抬头,正解开王伯的衣襟,露出胸口的气海穴——那是肚脐眼下两寸的地方,《难经》里说“气海者,元气之海也”,是补气固脱的关键穴位。他从药箱里拿出艾柱,是那种小指头粗细的陈年艾绒做的,黑褐色,带着淡淡的艾香。“现在送医院来不及,路上颠簸,阳气再散点,就回天乏术了。”岐大夫的声音很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你听我的,先熬人参膏,我用艾灸稳住他的阳气。”

小王虽然着急,却也知道岐大夫的本事——前几年邻居张大爷心梗,也是岐大夫用针灸救过来的。他赶紧跑到厨房,找出自家过年时舍不得吃的长白山野山参,那是儿子从东北带回来的,说是要给王伯补身体的。岐大夫瞥见那参,点了点头:“就用这个,切成薄片,放进砂锅里,加三碗清水,慢火熬,熬到只剩一碗膏状就行,记住,火不能大,要慢慢炖。”

这边小王在厨房忙活,岐大夫已经在王伯的气海穴上做了标记。他没有用现在常见的悬灸,而是取出一小块生姜,切成薄片贴在气海穴上,再把艾柱放在姜片上,用火柴点燃。这种灸法叫瘢痕灸,是老辈中医传下来的法子,艾火直接隔着姜片灼烧皮肤,虽然会留下小小的瘢痕,却能让艾气直达经络,补气固脱的效果比悬灸强上数倍。

“这……这烧皮肤没事吧?”刘婶看着艾柱上的火苗,心里直打鼓,伸手想去挡。

岐大夫按住她的手,轻声说:“刘婶,您信我。王伯现在是阳气要跑了,气海穴是元气的根,用艾火温着,才能把阳气拽回来。这姜片能挡着点火,不会烧得太疼,等艾柱烧完,就叫一壮,烧够了,阳气就能稳住。”

刘婶看着岐大夫笃定的眼神,想起这些年他治病救人的事儿,慢慢把手缩了回去,只是紧紧攥着王伯的手,眼泪无声地往下掉。

第一壮艾柱烧完,艾灰落在姜片上,岐大夫小心地拂去,换了第二壮。院里很安静,只有厨房里传来砂锅咕嘟咕嘟的声响,还有王伯喉咙里微弱的痰声。街坊们都屏住呼吸,看着岐大夫一根接一根地换艾柱,火苗在晨光里跳动,映着他专注的侧脸。

烧到第十壮的时候,王伯的手动了一下。刘婶惊喜地叫出声:“岐大夫!他手动了!”岐大夫眼睛一亮,却没停下手里的动作,只是加快了换艾柱的速度:“接着烧,阳气刚回来点,不能松劲儿!”

第十五壮,王伯的嘴唇微微张了张,喉咙里的痰声似乎轻了些。刘婶赶紧用手帕擦了擦他嘴角的口水,声音带着哭腔:“老王,你醒醒啊,我在这儿呢。”

本站最新网址:www.biquge55.net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