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都市言情 > 岐大夫的悬壶故事 > 第414章 岐仁堂里的“起死回生”术:艾灸人参膏救醒中风翁

第414章 岐仁堂里的“起死回生”术:艾灸人参膏救醒中风翁(第2页/共2页)

第十八壮艾柱烧完时,奇迹发生了——王伯的右手突然抬了一下,虽然只是微微抬起,又很快落了下去,却让在场的人都激动起来。“动了!真动了!”小王从厨房跑出来,手里端着刚熬好的人参膏,砂锅壁上挂着浓稠的膏体,散着淡淡的参香。“岐大夫,膏熬好了!”

岐大夫点点头,让刘婶扶着王伯的头,稍微抬起一点,自己则用小勺舀了一点人参膏,放在嘴边吹凉,慢慢喂到王伯嘴里。这人参膏是按《神农本草经》里的法子熬的,人参“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熬成膏状,药效更醇厚,更容易被虚弱的身体吸收。

第一勺膏喂下去,王伯的喉咙动了动,似乎咽下去了。岐大夫又喂了第二勺、第三勺,直到喂完一盏——那是家里常用的白瓷碗,小半碗浓稠的人参膏。

“再烧三壮。”岐大夫说着,又换了艾柱。这三壮烧完,王伯的嘴唇开始轻轻哆嗦,像是想说什么。刘婶赶紧凑过去:“老王,你想说啥?别急,慢慢说。”

岐大夫让小王再盛一碗人参膏来,这次喂得慢了些。喂完第二碗,太阳已经升到头顶,院里的树荫拉长了影子。王伯的眼睛慢慢转了转,虽然还没完全清醒,却已经能聚焦了,直直地看着刘婶。

“醒了!他看着我呢!”刘婶激动得浑身发抖,紧紧握住王伯的手。岐大夫松了口气,擦了擦额头的汗,对小王说:“把剩下的人参膏装在瓷瓶里,每隔一个时辰喂一次,一次喂一小勺。晚上我再来看看。”

那天后半夜,岐大夫又去了王家。王伯已经能睁开眼睛说话了,虽然声音很轻,却清晰地说:“我想喝粥。”刘婶赶紧熬了小米粥,王伯喝了小半碗,精神好了不少。岐大夫又给他把了脉,脉象虽然还是弱,却已经有了章法,不再是之前的“无伦次”。

“脉稳了,阳气算是拽回来了。”岐大夫对刘婶和小王说,“接下来就是慢慢补。王伯这病,根在气虚痰湿。他平时吃太多油腻的,脾运化不了,就生痰湿;痰湿困脾,脾就不能生气;再加上拉肚子耗了阴液,房劳又伤了元气,阴液亏到极点,阳气没了依托,就像树没了根,一下就倒了。”

刘婶红着脸低下头,小声说:“都怪我,没拦住他,前几天他拉肚子刚好点,就……就不听劝,夜里贪凉还折腾。”

岐大夫摆了摆手:“现在说这些没用,关键是接下来的调理。人参膏得接着吃,我再给你开个方子,用茯苓、白术、陈皮这些健脾化痰的药,跟人参膏配着吃,既能补气,又能化痰,脾好了,痰湿没了,元气才能慢慢补回来。”

接下来的日子,小王每天按照岐大夫的嘱咐,给王伯熬人参膏、煎药。王伯吃了二斤人参膏的时候,已经能开口跟人说话了,除了声音轻点,跟平时没什么两样;吃到五斤时,大小便已经能自己控制,不用再穿纸尿裤;吃到十斤的时候,已经能扶着墙慢慢走路了。

这天上午,王伯在小王的搀扶下,慢慢走到了岐仁堂。他穿着一身浅灰色的唐装,精神头很好,只是气海穴上还留着一个小小的浅褐色瘢痕。“岐大夫,谢谢您啊!要不是您,我这条老命早就没了。”王伯握着岐大夫的手,激动得声音都有些发颤。

岐大夫笑着给他们倒了杯茶:“不用谢,这都是我应该做的。你现在身子骨刚好点,可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吃油腻的了,得清淡点,多吃点山药、薏米这些健脾的东西。”

王伯连连点头:“知道知道,现在我早餐就喝小米粥,中午吃点青菜豆腐,晚上喝碗汤,再也不敢顿顿吃肉了。对了岐大夫,前阵子我听老街坊说,你之前给张婶治中风,用的是吐法,怎么到我这儿,就用艾灸和人参膏了?”

岐大夫拿起桌上的《金匮要略》,翻到其中一页,指着说:“你看这上面写的,‘中风之为病,或半身不遂,或舌强不语,或卒然昏仆,皆因气血逆乱,痰浊阻络’。张婶那是痰湿堵在喉咙里,吐法能把痰排出来,经络通了,病就好了;可你是气虚暴脱,要是也用吐法,本来就虚的身子骨,非把元气吐没了不可。”

“哦,我明白了!”王伯拍了拍大腿,“原来中医治病,不是一个方子用到头,得看具体情况啊!”

岐大夫点点头:“对喽,这就是辨证论治。就像你开水果店,夏天得进西瓜、桃子,冬天得进苹果、橙子,不能不管季节,都进一种水果。治病也一样,得看体质、看病因、看症状,什么证用什么法,什么病用什么药,这样才能治好病。”

刘婶端起茶杯喝了一口,笑着说:“还是岐大夫说得明白。现在街坊们都在说,岐仁堂有‘起死回生’术,用艾灸和人参膏就把你从鬼门关拉回来了。”

岐大夫摆摆手,笑着说:“哪有什么起死回生术,不过是遵循老祖宗的规矩,辨证施治罢了。只要摸准了病的根儿,用对了法子,再重的病也能治好。”

阳光透过窗户,照在“岐仁堂”的牌匾上,乌木的颜色越发深沉。案头的艾柱还散发着淡淡的香气,就像岐大夫这二十年的行医路,平淡却温暖,用一个个真实的故事,讲述着中医辨证论治的智慧,也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健康。

本站最新网址:www.biquge55.net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