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都市言情 > 岐大夫的悬壶故事 > 第415章 岐仁堂里话中风:一碗盐汤“吐”出偏瘫愁

第415章 岐仁堂里话中风:一碗盐汤“吐”出偏瘫愁(第1页/共2页)

三伏天的日头刚爬过巷口的老槐树,岐仁堂的木门就被撞得“吱呀”响。穿藏青工装的后生李建军扶着个白发老太太,额头上的汗混着急出来的红,把胸前的“装修小队”字样洇得发皱:“岐大夫,您快瞅瞅我娘!这早上还好好的,端碗粥的功夫,左边身子就动不了了,话也说不利索了!”

里间正在整理药柜的岐大夫抬眼,见老太太被扶着坐在条凳上,左胳膊软塌塌地垂着,嘴角歪向右边,想说话却只发出“啊啊”的含糊声,浑浊的眼睛里满是慌。他放下手里的铜药戥,走过去先捏了捏老太太的左手腕,又掀开她的眼皮瞧了瞧,最后用手指敲了敲她的舌苔——白腻得像涂了层米糊,指尖一按,齿痕印子半天不褪。

“别急,先把老太太扶到里屋躺椅上。”岐大夫声音稳,手里已经摸出了纸笔,“你娘这情况,不是急症,是积了好些年的‘痰’堵了经络。《金匮要略》里说‘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可这‘风’不是天上的风,是咱身子里的‘痰风’。”

李建军挠着头,把老太太安置好又折回来:“痰?我娘这几天没咳嗽啊,咋会有痰堵着?前阵子在县医院查,说是什么‘血管堵了’,开了些活血的药,吃了也没见好。”

岐大夫提笔的手顿了顿,指了指窗外巷口的早点摊:“你娘是不是爱喝豆浆就油条,顿顿离不了咸菜?夜里起夜次数多,早上起来脸肿得像发面馒头?”

这话戳中了李建军的心思:“可不是嘛!我娘一辈子省,总说咸的下饭,油条热乎。前阵子天热,她总说身上沉,我还以为是年纪大了没力气,哪想到是这‘痰’在作祟。”

“这就对了。”岐大夫把写好的方子递过去,纸上的字迹清隽:防风三钱、荆芥三钱、羌活二钱、南星二钱、没药二钱、乳香二钱、木通一钱、茯苓三钱、厚朴二钱、桔梗二钱、甘草一钱、麻黄一钱、全蝎一钱、红花一钱,研末温酒送服。“《脾胃论》里讲‘脾为生痰之源’,你娘年纪大了,脾胃虚得像漏了的筛子,吃进去的油盐化不开,就变成‘痰湿’积在身子里。这痰湿堵在胳膊腿的经络里,就像水管被泥巴塞住,水送不过去,胳膊腿自然动不了;堵在喉咙的经络里,说话就像含了棉花。”

李建军盯着方子上的“全蝎”“南星”,脸有点发白:“岐大夫,这些药……会不会太猛了?我娘这身子骨,禁得住吗?”

岐大夫拿起案头的《本草纲目》翻到一页,指给后生看:“你瞧,南星能‘治风痰麻痹’,全蝎是‘通络透骨之要药’,这些药不是猛,是准。就像你装修时堵了水管,得先把泥巴掏出来,再浇水才管用。这方子先把经络里的痰‘逼’到一处,等后续再把它清出去。温酒送服,是借酒的‘走窜’劲儿,让药气顺着经络跑遍全身,比干吃药管用十倍。”

说话间,药铺的学徒已经把药研成了细粉,用绵纸包成小包包。岐大夫又嘱咐:“回去先用温酒调一勺,早晚各一次。三天后再来,我给你娘换方子。”

三天后的清晨,李建军扶着老太太再来时,老太太的嘴角不那么歪了,虽然左手还是抬不起来,却能含糊地说出“谢谢”两个字。岐大夫摸了摸她的脉象,比上次沉缓了些,舌苔上的白腻也淡了点:“痰已经松动了,该用‘吐法’把它清出去了。”

“吐法?”李建军惊得差点碰翻案头的药碗,“岐大夫,这吐了多难受啊!前阵子在医院,我娘吐了回,医生还说要止吐呢!”

岐大夫从药柜里拿出个粗瓷碗,舀了半勺盐,冲上温开水搅匀:“《伤寒论》里说‘病在膈上者,当吐之’。你娘的痰堵在经络里,就像藏在墙缝里的灰,光靠吃药溶不开,得借着力‘倒’出来。这淡盐汤和着果蔬汁,喝下去能催吐,把经络里的痰浊带出来,比吃药快得多。”

他又让学徒去巷口的果蔬摊买了些梨、萝卜、冬瓜,榨成汁兑进盐汤里:“梨能润肺,萝卜能理气,冬瓜能祛湿,这三样兑在一起,既能催吐,又不伤脾胃。让老太太每天早上空肚子喝一碗,吐了也别怕,连续喝五天。”

李建军还是犯嘀咕,可看着娘能说出几个字的样子,又咬了咬牙:“行,岐大夫,我们听您的!”

接下来的五天,李建军每天早上都按岐大夫的嘱咐,给娘灌下那碗又咸又涩的果蔬盐汤。第一天喝下去,老太太“哇”地吐了一大口白泡沫痰,吐完后觉得喉咙清爽了不少;第三天吐的痰里带了点黄稠的东西,左边的手指居然能微微蜷一下;到第五天,吐出来的只有清水,老太太试着抬了抬左胳膊,居然能抬到胸口了。

第五天下午,母子俩再到岐仁堂时,老太太进门就颤巍巍地举起左手,嘴里清晰地说着:“岐大夫,胳膊……能动了!”

岐大夫笑着点点头,又开了个新方子:白术三钱、茯苓三钱、陈皮二钱、甘草一钱、厚朴二钱、菖蒲二钱,水煎服。“现在痰已经清得差不多了,该补补脾胃了。《神农本草经》里说白术‘主风寒湿痹,死肌’,茯苓能‘利水道,健脾宁心’,这方子是健脾化痰的,让脾胃能把吃进去的东西化成正气,而不是痰湿。”

本站最新网址:www.biquge55.net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