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都市言情 > 岐大夫的悬壶故事 > 第415章 岐仁堂里话中风:一碗盐汤“吐”出偏瘫愁

第415章 岐仁堂里话中风:一碗盐汤“吐”出偏瘫愁(第2页/共2页)

就这么喝了半个月,老太太的左胳膊能抬到头顶,左腿也能慢慢挪着走路了。可这天早上,李建军又急急忙忙跑来找岐大夫:“岐大夫,我娘今早起来说头有点晕,是不是药不对啊?”

岐大夫跟着去了李家,见老太太坐在炕沿上,脸色有点发红,摸了摸她的额头不烫,又把了把脉,脉象比之前有力了些,却带着点“浮”:“这是好事!痰浊清了,气血开始往上走,有点头晕是正常的。现在得再用一次吐法,把剩下的一点痰根清干净。”

这次的方子换了样:川芎二钱、山栀子一钱、豆豉二钱、瓜蒂一钱、绿豆粉三钱,还是兑着果蔬汁和盐汤。李建军看着方子上的“瓜蒂”,又想起上次的呕吐,有点犹豫:“岐大夫,这瓜蒂……会不会太厉害?”

“《本草纲目》里说瓜蒂能‘吐风热痰涎’,你娘现在剩下的是‘痰火’,得用它来催吐。放心,加了绿豆粉,能护着胃。”岐大夫拍了拍他的肩膀,“这是最后一次吐法,吐完了,经络就通彻底了。”

果然,老太太喝下药汁后,吐得比前几次都厉害,吐完后趴在炕沿上喘了口气,却突然说:“建军,我头不晕了,心里也亮堂了!”

岐大夫见状,知道时候到了,转身开了四君子汤加减:党参三钱、白术三钱、茯苓三钱、甘草一钱、当归二钱、酒黄芩一钱、红花一钱、木通一钱、厚朴一钱、苍术一钱、南星一钱、牛膝二钱。“现在该补正气了。四君子汤是补脾气的底子,加当归养血,红花活血,南星化痰,牛膝能引药往下走,把气血送到腿脚的经络里。”

接下来的十天,老太太每天按时喝药,李建军则按岐大夫的嘱咐,每天给娘熬点小米粥,炒点清淡的蔬菜,再也不让她吃油条咸菜了。第十天夜里,老太太睡着睡着,突然觉得身上微微出了层汗,像是有什么东西从皮肤里钻了出去。第二天早上醒来,她试着坐起来,左腿居然能轻松地垂到地上,左手也能拿起炕头的梳子了。

“建军!建军!”老太太激动地喊着儿子,“我能走了!我能梳头发了!”

李建军冲进屋里,见娘正用左手拿着梳子,慢慢梳理着白发,眼泪一下子就涌了出来。当天上午,母子俩提着一篮刚蒸好的馒头,来到岐仁堂道谢。

岐大夫正在给一个老汉号脉,见老太太自己扶着门框走进来,笑着说:“怎么样?这‘痰’一清,经络通了,身子自然就利索了。”

老太太握着岐大夫的手,眼眶红红的:“岐大夫,要不是您,我这后半辈子就得瘫在床上了。以前总觉得中风就是‘血管堵了’,得活血,哪知道是‘痰’在作祟啊!”

岐大夫把馒头篮子推回去:“这可不是我厉害,是老祖宗的医理厉害。《黄帝内经》里说‘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这中风也是一个理,不是血管堵了,是经络被痰浊堵了。活血是没错,但得先把痰清出去,不然活血的药就像隔着墙浇水,浇不到根上。”

李建军挠着头,把篮子又递过去:“岐大夫,您就收下吧!这是我娘亲手蒸的,您要是不收,她心里不安稳。”

岐大夫拗不过,只好收下两个馒头,又从药柜里拿出一小包陈皮:“这个你拿着,让老太太平时泡水喝,能健脾化痰,以后少吃点咸的油的,身子就能一直这么利索。”

日头爬到头顶时,母子俩欢欢喜喜地出了岐仁堂。巷口的老槐树底下,几个老头老太太正围着聊天,见老太太自己走过来,都惊讶地问:“张婶,你这腿好了?”

老太太笑着举起左手:“好了!全靠岐大夫,用一碗盐汤把我身子里的‘痰’吐出来,经络通了,就好了!”

岐仁堂的木门在风里轻轻晃着,案头的《金匮要略》翻开着,阳光透过窗棂,落在“半身不遂,痰浊阻滞者,先吐后补”的字迹上,像是在无声地诉说着老祖宗传下来的医道智慧。

本站最新网址:www.biquge55.net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