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喝三副,三天后来复诊。”岐大夫摸了摸豆豆的头,“这孩子聪明,药喝进去,胃气慢慢恢复了,就有精神了。”
李姐抱着豆豆,再三道谢,才脚步轻快地走了。王婶看着她的背影,笑着对岐大夫说:“您这几句话,比什么都管用,刚才李姐急得快哭了,现在脸上有笑模样了。”
岐大夫叹了口气:“现在的家长,都疼孩子,可往往用错了方法。孩子一蔫,不是急着进补,就是乱用药,忘了‘辨证论治’的道理。《黄帝内经》说‘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治病得先找着病根,才能对症下药啊。”
王婶点点头,又问:“那豆豆喝完这三副药,就能全好吗?”
“不一定。”岐大夫摇摇头,“这三副药是‘解表调胃’,把寒邪赶出去,让胃气稍微恢复点,但孩子脾胃虚弱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寒气虽然去了,脾胃这个‘灶台’还没烧旺,得再补补元气,不然容易反复。”
他拿起桌上的《伤寒论》,翻到“辨太阴病脉证并治”那一篇:“《伤寒论》说‘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豆豆的情况虽没这么严重,但也是太阴脾虚的苗头。等他寒邪去了,就得用六君子汤来补脾胃、益气力。”
“六君子汤?是不是就是四君子汤加陈皮、半夏?”王婶问道,她常年在岐仁堂抓药,也听了不少中医知识。
“没错。”岐大夫赞许地点点头,“四君子汤是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补脾胃的基础方,就像给灶台添柴火。再加陈皮和半夏,陈皮理气健脾,《本草纲目》说它‘疗呕哕反胃,时吐清水’,能帮着脾胃运化,不让补药壅滞;半夏燥湿化痰,《神农本草经》说它‘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能把脾胃里的湿浊化掉。这两味药加进去,补而不滞,温而不燥,最适合豆豆这种脾虚的孩子。”
王婶听得连连点头:“还是中医讲究,一步一步来,不像西药,恨不得一下子就好。”
岐大夫笑了笑:“中医治病,就像修旧家具,得先除尘、除锈,再上漆、打蜡,急不得。孩子的身体就像刚发芽的小苗,得慢慢养,不能猛浇水、猛施肥,不然容易浇死、烧死。”
三天后,李姐果然抱着豆豆来了岐仁堂。这次的豆豆和上次判若两人,虽然还有点没精神,但眼睛亮了,看见王婶在柜台前抓药,还笑着叫了声“奶奶”。
“岐大夫,太谢谢您了!”李姐一进门就不住道谢,“豆豆喝了您开的药,第二天就能吃小半碗粥了,昨天还吃了个鸡蛋,夜里也不哭闹了,就是手脚还有点凉,不过比之前暖和多了。”
岐大夫摸了摸豆豆的脉,又看了看他的指纹,这次指纹不往掌心弯了,浮在皮肤表面,颜色也红润了些。“寒邪去了,胃气也恢复了,就是元气还差点。”他对李姐说,“你看他手脚还凉,说明气血还没运到末梢,得再补补脾胃,让气血生化有源。”
说着,他又走到药柜前抓药,这次抓的是六君子汤的药材。“这是六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再加生姜和大枣,生姜温胃散寒,大枣补中益气,《神农本草经》说大枣‘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这两味药加进去,就像给灶台加了层保温棉,让阳气能持续温暖四肢。”
他把药包好,递给李姐:“这药煎法和之前一样,一副煎两次,分三次喝,连喝五天。另外,平时给孩子吃饭,别再让他吃零食了,多吃点小米粥、山药、南瓜这些养脾胃的东西,《黄帝内经》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家常便饭最养人。”
李姐接过药包,用力点点头:“您放心,我再也不惯着他吃零食了!昨天我妈从乡下回来,听说孩子的事,还说要给孩子做山药粥呢。”
“那就好。”岐大夫笑着说,“脾胃养好了,孩子就不容易生病了。《脾胃论》说‘脾胃健则百病不生’,这才是根本。”
接下来的几天,李姐每天都来岐仁堂转一圈,有时是给豆豆抓药,有时是来问问饮食注意事项。岐大夫总是耐心解答,还教她给豆豆做“捏脊”,说能健脾开胃。
五天后,豆豆彻底恢复了活力,穿着小短袖、小短裤,在岐仁堂的院子里追着蝴蝶跑,笑声清脆。李姐跟在后面,脸上满是笑意。
“岐大夫,您看豆豆,全好了!”李姐拉着豆豆过来,让他给岐大夫作揖,“快谢谢岐爷爷!”
豆豆乖巧地作了个揖,奶声奶气地说:“谢谢岐爷爷!”
岐大夫笑得眼睛都眯了,摸了摸豆豆的头:“不用谢,要谢就谢你妈妈,以后好好吃饭,不挑食,身体就会一直棒棒的。”
这时,幸福巷里的邻居们也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夸岐大夫医术高明。卖西瓜的老王笑着说:“岐大夫,您这岐仁堂,真是咱们幸福巷的‘守护神’啊!有您在,咱们心里踏实!”
岐大夫摆摆手,笑着说:“我就是个普通的中医,治病救人是本分。《黄帝内经》说‘上工治未病’,其实最好的医生是自己,平时注意饮食、作息,别贪凉、别挑食,脾胃养好了,身体自然就好。”
他指着院子里的老槐树:“这树长了几十年,根扎得深,才能经得起风吹雨打。孩子的身体也一样,脾胃就是根,根扎得深,才能长得壮。”
李姐闻言,深有感触地说:“以前总觉得给孩子吃贵的、补的就是好,现在才明白,把脾胃养好,比什么补品都管用。岐大夫,您这不仅是治病,更是教我们怎么养孩子啊!”
岐大夫笑了笑,转身走进堂屋,拿起桌上的《岐大夫的悬壶故事》手稿,在扉页上写下一行字:“治病如治家,先清门户,再固根基,脾胃为基,气血为源,如此方能长治久安。”
窗外的阳光透过树叶,洒在稿纸上,也洒在岐仁堂的药柜上,那些贴着红纸标签的药罐,仿佛也在诉说着千百年来中医“辨证论治”的智慧。幸福巷的烟火气里,药香袅袅,故事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