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都市言情 > 岐大夫的悬壶故事 > 第423章 城里娃抽搐急坏爹妈,岐大夫一剂药救急。

第423章 城里娃抽搐急坏爹妈,岐大夫一剂药救急。(第2页/共2页)

阿明听得眼睛都直了:“那抱龙丸呢?张大夫说镇惊化痰,怎么越吃痰越多?”

“抱龙丸里有朱砂,是重镇的药,就像你家水管瘪了,你不修水泵,反而往水管上压块大石头,暂时把它压平了,可水泵没修好,水还是上不来,反而把水管压得更堵。”岐大夫摇着头,“脾胃这个‘水泵’已经坏了,没法运化水谷,你再用重镇的药,等于把‘水泵’彻底压死了。本该变成气血的食物,全变成了痰湿——脾为生痰之源啊,《黄帝内经》里早说过。脾胃运化不了,水液就像小厨房里没倒的废水,积得多了,就成了痰,堵在喉咙里,所以他喘气像拉风箱,眼睑也肿了——那是水湿排不出去,渗到眼皮里了。”

他顿了顿,语气加重:“这就是老辈中医说的‘无风可祛,无痰可逐’。看着是抽风、是痰多,其实根在脾胃虚寒,阳气不足。就像冬天水管冻裂了,喷水,你光堵裂缝没用,得先把暖气开起来,把冻住的水管化开。孩子这情况,得先把脾胃的‘暖气’——阳气,给补回来,再修脾胃这个‘水泵’,痰自然就没了,抽搐也会停。”

小林终于忍不住哭了:“岐大夫,您快给孩子开药吧,只要能治好他,我们怎么都愿意。”

岐大夫点点头,拿起笔,在处方笺上写起来,一边写一边解释:“我给你开六君子汤加附子。党参、白术,就像给小厨房请了两个维修师傅,党参补脾胃的气,白术像给炉膛添新的干柴火,让‘水泵’慢慢转起来;陈皮、半夏是清烟囱、通水管的,把积在脾胃里的痰湿清出去——不是直接化痰,是通过通脾胃的‘管道’,让痰湿自己排出去;茯苓、甘草是修‘水泵’的胶垫,把脾胃的漏洞补上,不让水液再漏出来变成痰。”

他指着“附子”两个字:“这味药是关键,《神农本草经》里说它‘味辛温,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它就像给小厨房的炉膛里添了一把小火苗,还是那种耐烧的炭火,慢慢把凉透的炉膛烘热,把冻住的‘水泵’化开。阳气一回来,脾胃就能运化了,气血也能生成了,筋脉有了滋养,抽搐自然就停;痰湿能被运化掉,喉咙里的痰也就没了。”

小林突然想起什么,紧张地问:“大夫,他之前起红疹,是湿热,您用附子这么热的药,不怕把‘湿热’又引起来吗?”

“问得好。”岐大夫赞许地点头,“这就是辨证的关键。《伤寒论》里讲‘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孩子初起是湿热,可经过发汗、镇惊两重误治,病机已经变了——从湿热变成了虚寒。就像山上着了火,开始是明火,你浇了太多水,明火灭了,可地下的树根还在阴燃,表面看是湿的、凉的,其实内里是虚火。这时候再浇水就错了,得用温性的药,像给树根盖层干草,让阴燃的火慢慢燃起来,把虚火收回来——这叫‘引火归元’。附子就是干这个的,把散在外面的虚火收回到肾里,既治了抽搐的‘虚性亢奋’,又不让红疹再复发。”

他把药方递给小林:“去抓药,一副药,党参9克、白术9克、茯苓6克、甘草3克、陈皮6克、半夏6克、附子3克。附子要先煎半个钟头,再放其他药,煎成一小碗,分两次喂,温着喂,别烫着孩子。”

小林接过药方,指尖都在抖,阿明连忙去隔壁药房抓药。岐大夫又从抽屉里拿出一小包炒麦芽,递给小林:“这是开胃的,煮药时可以放一小撮,让药味不那么苦,孩子容易接受。记住,喂药后别马上喂奶,等半个钟头,让药先在脾胃里‘干活’。”

回到家,阿明按照岐大夫的叮嘱煎药,附子先煎时,屋里飘着一股辛温的药香。乐乐喝药时还是有点抗拒,但掺了炒麦芽,药味带点微甜,小林哄着,总算喝下去小半碗。

奇迹真的发生了。当天下午,乐乐的抽搐就少了,喉咙里的痰音也轻了些,居然能坐起来,指着桌上的饼干要吃。小林不敢多给,只掰了一小块苏打饼干,乐乐慢慢嚼着,没吐。晚上再喂剩下的半碗药,乐乐睡了个安稳觉,没再抽搐,痰也少了,早上起来居然主动要喝小米粥。

连着喝了三剂药,乐乐后背的红疹全退了,手脚再也没抽过,喉咙里的痰彻底没了,饭量也恢复了,每天跟着小林在阳台种小青菜,叽叽喳喳的,又变回了那个活泼的小娃娃。

一周后,小林和阿明带着乐乐去岐仁堂复诊,还拎了袋自己做的馒头。岐大夫摸了摸乐乐的脉,又看了舌苔,笑着说:“好了,脾胃的‘小厨房’修好了,阳气也足了。以后别给孩子吃太多甜的、炸的,就像小厨房不能总塞湿柴火,得喂干柴火、细粮,慢慢养。”

乐乐抱着岐大夫给的山楂糖,脆生生地说:“爷爷,我不吃薯条了,吃青菜!”

岐大夫哈哈大笑:“乖娃,这就对了。《黄帝内经》说‘饮食有节’,小孩的脾胃经不起折腾,养好了,比什么药都管用。”

回去的路上,小林拿着岐大夫补开的调理脾胃的方子,心里百感交集。她终于明白,孩子的身体就像个精密的小厨房,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得抓住脾胃这个“核心灶台”,该添火时添火,该清灰时清灰,才能让“小厨房”一直热气腾腾,孩子才能健健康康。

后来,小区里有邻居家的孩子也出现类似的情况,小林总会把乐乐的经历讲给他们听,末了不忘说一句:“别慌着吃药镇惊,先去岐仁堂问问岐大夫,看看是不是娃的‘小厨房’该修了。”

岐仁堂的蓝布门帘,依旧在老槐树下轻轻晃动,岐大夫每天坐在灯下,给一个个孩子诊脉、开方,把“脾胃为本”的道理,藏在一碗碗温温的药汤里,藏在一个个像乐乐这样的故事里,慢慢传给更多的人。

本站最新网址:www.biquge55.net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