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都市言情 > 岐大夫的悬壶故事 > 第424章 三岁童反复抽风,老中医不镇反补救急

第424章 三岁童反复抽风,老中医不镇反补救急(第1页/共2页)

初夏的县城总是黏糊糊的,午后的太阳把柏油路晒得发软,王强骑着电动车,后座上妻子李娟紧紧抱着三岁的儿子小宇,车把上挂着的塑料袋里,装着刚从县医院拿的“小儿氨酚黄那敏”和一沓检查单。风一吹,李娟额前的碎发贴在汗津津的脸上,她低头看着怀里昏昏欲睡的孩子,眼圈又红了——这已经是小宇这个月第三次抽风了。

“再这样下去,咱去市里的大医院吧?”王强的声音有些发颤,电动车碾过一个小石子,他下意识放慢速度,“刚才医生说‘不排除癫痫’,我这心揪得慌。”

李娟没接话,只是把小宇抱得更紧。小宇的小脸煞白,嘴角还沾着刚才吐奶的痕迹,睫毛长长的,却没了往日的精气神。第一次抽风是上个月初,孩子突然发烧,接着就眼睛上翻、手脚抽搐,吓得夫妻俩魂飞魄散,送到医院打了退烧针、止惊针,折腾到后半夜才缓过来。医生说是“高热惊厥”,开了些退烧药,嘱咐“发烧时及时喂药”。可没过半个月,小宇又抽了,这次没发烧,只是傍晚玩着玩着突然就倒在地上,嘴唇发紫,手脚绷得像小木棍,喉咙里呼噜呼噜像塞了团湿棉花,活像个破旧的风箱。

邻居张阿姨听说了,特意跑过来敲门:“强子、娟儿,别光往医院跑啊,咱巷口岐仁堂的岐大夫,治小孩这些怪病可灵了!我家小孙子以前也总惊厥,西医查不出毛病,岐大夫三副药就给调好了。”

李娟当时没当回事——这年头谁还信老中医?可这第三次抽风,孩子抽完后脸色变得奇怪,一会儿红得像熟透的西红柿,一会儿又青得像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菠菜叶,县医院的医生查了血、做了脑电图,啥也没查出来,只说“继续观察”,这才让夫妻俩慌了神,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思,寻到了岐仁堂。

岐仁堂在老巷口,是栋两层的老房子,木招牌上“岐仁堂”三个字是手写的,墨色虽有些淡,却透着股踏实劲儿。门口摆着两盆薄荷,绿油油的叶子散发着清清凉凉的气儿,门帘是蓝布的,上面绣着“悬壶济世”四个小字。掀开门帘进去,一股淡淡的药香扑面而来,不是医院里那种刺鼻的消毒水味,是混合了当归、陈皮、薄荷的温厚香气,让人莫名心安。

药柜占了半面墙,密密麻麻的小药斗上贴着工整的毛笔字标签,“熟地黄”“山茱萸”“党参”“白术”……一个个名字像老熟人似的。柜台后坐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戴着老花镜,正低头用小秤称药,手指关节有些粗大,却稳得很,正是岐大夫。

“大夫,您快看看我家孩子!”李娟一进门就急着喊,声音里带着哭腔。

岐大夫放下秤杆,抬眼看了看,示意他们把孩子放在旁边的小床上。小床铺着洗得发白的粗布床单,上面叠着个小被子,看得出是经常给孩子用的。岐大夫走过来,先是蹲下身,仔细看了看小宇的脸色,又伸出三根手指,轻轻搭在孩子的手腕上——不是像西医那样摸脉搏跳得快不快,而是手指微微用力,指尖贴着皮肤,闭着眼睛,像是在听什么。

王强站在旁边,忍不住催促:“大夫,孩子这月抽了三次了,一会儿脸红一会儿脸青,医院说可能是癫痫,您看这到底是咋回事啊?”

岐大夫没急着回答,又翻开小宇的眼皮看了看,再摸了摸孩子的肚子,最后才开口,声音慢悠悠的,却很清晰:“孩子平时是不是不爱吃饭?睡觉的时候眼睛闭不严实,总露着点白?”

李娟愣了一下,赶紧点头:“对对对!他从小就挑食,粥也喝不了几口,晚上睡觉总半睁着眼睛,我还以为是吓着了,给他叫过魂呢。”

“还有,是不是总给孩子吃‘抱龙丸’之类的镇惊药?”岐大夫又问。

“是!第一次抽风后,药店的人说抱龙丸能镇惊,我就一直给他备着,一有点动静就喂半丸,可越喂越糟……”李娟说着,眼圈又红了。

岐大夫点点头,站起身,走到柜台后坐下,给他们倒了两杯温水:“先别急,坐下说。《黄帝内经》里说,‘肝藏血,血舍魂;心藏神,血养心’。这孩子的病,不是‘实热惊风’,是‘心肝血虚,风痰上扰’,根子在‘脾肾虚’上。”

“脾肾虚?”王强皱着眉,“大夫,我听不太懂,孩子抽风不是‘有风’吗?咋跟脾肾扯上关系了?”

岐大夫笑了笑,拿起桌上的一个玻璃杯,又拿起个小茶壶,倒了点水进去:“我给你打个比方。你看这杯子,就像孩子的身体,里面的水是气血。孩子三岁,脏腑本来就娇嫩,就像刚长起来的小树苗,根还没扎稳。《脾胃论》里说‘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就像家里的‘厨房’,负责把吃进去的饭变成气血,供全身用。你家孩子不爱吃饭,脾胃本来就弱,厨房的‘火力’不足,气血就不够用。”

他顿了顿,又指着杯子:“心肝这两个脏腑,是‘用血大户’。心管着神志,血不够,心神就不安稳,孩子就容易惊;肝管着筋脉,血不够,筋脉就像没水浇的绳子,绷得紧,就容易抽搐。这就是‘肝常有余,脾常不足’——不是说肝真的‘多’,是肝血不足,反而容易‘生风’,就像树没了水分,叶子就容易被风吹得乱晃。”

李娟听得入了神,忍不住问:“那为啥孩子脸色一会儿红一会儿青?”

“脸红是虚阳外浮,”岐大夫解释,“就像锅里的水快烧干了,锅底的火反而窜得高,看着热闹,其实是虚的;脸青是肝血不足,《黄帝内经》说‘肝属木,其色青’,肝血不够,本色就露出来了。这就像手机快关机了,屏幕忽明忽暗,不是手机坏了,是没电了。”

王强插了句嘴:“可我们给孩子吃抱龙丸,就是为了镇住那股‘风’,咋越吃越严重?”

“抱龙丸是好药,但用错了时候。”岐大夫拿起柜台上的一个小药瓶,里面装着些暗红色的小药丸,“这药里有朱砂、雄黄,是矿物药,就像消防队灭火,遇到实热惊风——比如孩子高烧不退、脸红、舌苔黄厚,那是‘实火’,用抱龙丸能一下子把火压下去,管用。但你家孩子不是实火,是虚火,就像锅里没水了,你还一个劲儿往灶里泼冷水,火是灭了,可锅也冻裂了。”

他指了指小宇:“这孩子久服抱龙丸,寒凉的药把脾胃这个‘厨房’给冻住了,本来就弱的脾胃更没法干活,气血越来越少,心肝更缺血,抽搐自然好不了。这就是《伤寒论》里说的‘误治’——见病治病,没找着根,反而伤了正气。”

李娟听到这儿,眼泪终于忍不住掉下来:“大夫,都怪我不懂,瞎给孩子吃药,那您说现在咋办啊?”

“别慌,能调过来。”岐大夫拿出纸笔,开始写药方,“《难经》里说‘虚则补之’,这孩子的根在‘脾肾两虚’,得从根上补。脾是后天之本,肾是先天之本,先天靠后天养,后天靠先天助,得俩一块儿补,才能把气血养起来,‘风’自然就停了。”

本站最新网址:www.biquge55.net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