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都市言情 > 岐大夫的悬壶故事 > 第424章 三岁童反复抽风,老中医不镇反补救急

第424章 三岁童反复抽风,老中医不镇反补救急(第2页/共2页)

他一边写,一边给他们解释:“我给孩子开两个方,一个是六味丸,一个是六君子汤,再加柴胡、升麻。”

“六味丸?我听说那是给老人补肾的,孩子也能吃?”王强有点疑惑。

“六味丸是《金匮要略》里的方子,可不是光给老人吃的。”岐大夫笑着说,“这方子有六味药: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泽泻、丹皮。你看这配伍,《神农本草经》里说熟地黄‘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山茱萸‘补肝肾,涩精气’,山药‘补中益气,长肌肉’,这三味是‘补’的,像给孩子的肾这个‘蓄电池’充电;茯苓‘健脾利湿’,泽泻‘利小便,清湿热’,丹皮‘清热凉血’,这三味是‘泻’的,防止补得太滋腻,把脾胃堵着。这叫‘三补三泻’,补而不滞,特别适合孩子娇嫩的体质。”

他又指着药方:“肾是先天之本,孩子‘肾常虚’,就像小树苗的根,根得扎稳了,才能长得壮。补肾就是给根浇水施肥,根养好了,才能给心肝供上血,这是‘治本’。”

“那六君子汤是干啥的?”李娟问。

“六君子汤是补脾胃的,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岐大夫说,“《脾胃论》里说‘脾胃一虚,百病由生’,这方子就是给脾胃‘加油’的。党参、白术像给厨房添柴,让火力旺起来;茯苓、甘草像清扫厨房的垃圾,让脾胃能顺畅干活;陈皮、半夏呢,《本草纲目》说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孩子喉咙里的痰,不是‘实痰’,是脾胃虚弱生出来的‘虚痰’,就像豆浆机漏电,本该打成豆浆的豆子,全变成了渣子。陈皮、半夏就是清渣子的,党参、白术就是修豆浆机的,既清痰,又堵生痰的根。”

“那柴胡、升麻是干啥的?”王强追着问。

“这俩药是‘升提清气’的。”岐大夫比划着,“孩子脾胃虚弱,清气往下沉,就像电梯坏了,楼上的人得不到供血。柴胡、升麻就像给电梯通电,把清气往上提,送到心和脑,心神得到滋养,就不惊了;脑子得到供血,孩子也精神了。这叫‘升阳举陷’,是《脾胃论》里的法子。”

写好药方,岐大夫又叮嘱:“六味丸按剂量做成小丸,每天早晚各服一次;六君子汤加柴胡、升麻,水煎服,每天一剂,分三次喂,温温的喂,别太烫。另外,孩子这几天别吃生冷的、油腻的,就喝点小米粥、山药粥,养养脾胃。”

李娟接过药方,紧紧攥在手里,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大夫,那孩子啥时候能好啊?”

“别急,中药调理是慢功夫,但会有变化的。”岐大夫说,“先吃三天,三天后再来复诊,到时候你会发现,孩子吃饭能多吃两口,睡觉也能闭严眼睛了。”

夫妻俩抱着孩子,千恩万谢地走了。出门时,岐大夫又嘱咐了一句:“记住,别再给孩子乱喂镇惊药了,‘见惊休治惊’,找到根才是关键。”

三天后,夫妻俩果然又带着小宇来了。这次小宇精神好多了,虽然还是有点虚弱,但眼睛亮了,不再是之前那种昏沉沉的样子。李娟一进门就笑着说:“大夫,您说得真准!孩子这三天能吃小半碗粥了,晚上睡觉也闭着眼睛了,昨天下午玩了快一个小时,没抽风!”

岐大夫给小宇把了脉,又看了看脸色:“嗯,气血开始慢慢上来了,脸色也不那么青了,就是还有点虚,接着吃药,再调调方子。”

这次复诊,岐大夫把六君子汤里的半夏减量了,又加了点炒麦芽:“孩子胃口好转了,半夏不用那么多了,加炒麦芽是帮着消食,让脾胃能更好地吸收。”

就这样,小宇每周来复诊一次,岐大夫根据孩子的情况微调药方。慢慢地,孩子的变化越来越明显:先是能自己吃饭了,一次能喝小一碗粥,还能吃半个鸡蛋;然后是脸色,不再忽红忽青,变成了淡淡的粉色;睡觉也踏实了,不再半夜惊醒哭闹;最让夫妻俩高兴的是,从开始吃药到现在,小宇再也没抽过风。

一个月后,小宇再来时,已经能跑能跳了,穿着小黄鸭的短袖,手里拿着个小皮球,进门就喊“爷爷好”,声音脆生生的,跟刚来的时候判若两人。

李娟拉着岐大夫的手,一个劲儿道谢:“大夫,真是太谢谢您了!要不是您,我们还不知道要折腾到啥时候呢。现在孩子好了,吃饭香睡觉香,比以前结实多了。”

岐大夫笑着摆摆手:“不用谢,这是我该做的。其实治病就像修房子,得先看清是墙坏了还是地基坏了。孩子的身体就像小树苗,不能光盯着枝叶黄了就剪,得看看根是不是缺水、土壤是不是肥沃。脾胃是土壤,肾气是根,土壤肥了,根扎稳了,树苗自然长得壮,啥毛病也没有。”

他又叮嘱:“药可以停了,但平时得注意养护。别给孩子吃太多零食、冷饮,脾胃怕凉怕积;多带孩子晒晒太阳,跑一跑,《黄帝内经》说‘动则生阳’,阳气足了,身体就好。记住,‘中病即止’,药是治病的,病好了就不用吃了,养比治更重要。”

王强从包里拿出个红包,非要塞给岐大夫,岐大夫坚决不收:“我开岐仁堂,不是为了挣钱,是想让更多人知道,中医治病讲的是‘辨证施治’,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你们把孩子照顾好,比啥都强。”

夫妻俩没办法,只好买了些水果送来,又特意给岐仁堂的门帘换了块新的蓝布,上面还是绣着“悬壶济世”,针脚密密实实的,像他们心里满满的感激。

后来,巷子里的人都知道了,岐仁堂的岐大夫治好的那个“反复抽风的孩子”,越来越多的人遇到孩子的疑难杂症,不再只往大医院跑,会先来岐仁堂问问。岐大夫还是每天坐在柜台后,称药、问诊、跟人讲《黄帝内经》《脾胃论》里的道理,门口的薄荷依旧绿油油的,药香飘得很远,像一双温柔的手,守护着巷子里的孩子们。

而李娟每次带小宇路过岐仁堂,都会让孩子跟岐大夫打个招呼。小宇会仰着小脸,脆生生地喊“岐爷爷好”,岐大夫就会笑着摆摆手,从药柜里拿出颗用甘草做的小糖,递给孩子:“慢点跑,别摔着。”

阳光透过窗户,照在药柜上,那些写着药名的小标签闪闪发亮,像无数个小小的灯塔,照亮了“辨证施治”的路,也照亮了孩子们健康成长的路。这就是岐仁堂里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却藏着中医最朴实的智慧——见病知源,标本兼治,先天后天同调,才能让生命之树长得枝繁叶茂。

本站最新网址:www.biquge55.net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