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城破的消息如晴天霹雳般传回临安。一直未收到襄阳求援信息的赵构,原本满心期待襄阳城仍能坚守,正盘算着如何说服世家出兵援助襄阳,却不想等来的竟是城破的噩耗。而久久未归的秦桧,怕是也已投敌叛国。
赵构气得浑身发抖,怒不可遏。他当即下令将秦桧府上一干人等全部拿下,听候发落。而后,他第一反应便是召见周、王两位家主,当面质问他们是否真有投靠大梁之意。
然而,就在他准备宣召时,心腹太监赶忙上前劝阻,一脸焦急地说道:“陛下,万万不可啊!如今尚无确凿证据证明周、王两家及江南世家要投敌。若此时贸然召见对峙,只怕打草惊蛇,让江南世家有了防备,万一他们狗急跳墙,提前举事,那临安城可就危在旦夕了!”
赵构听后,先是一怔,随即冷静下来,心中明白太监所言极是。他强压怒火,在御书房内来回踱步,思索应对之策。片刻后,他深吸一口气,缓缓说道:“那依你之见,朕该如何是好?”
太监小心翼翼地回答:“陛下,不妨先按兵不动,暗中派人密切监视周、王两家及其他世家的动向。同时,加紧调集临安城内守军,加强城防。再秘密联络各地忠于陛下的将领,命他们火速带兵驰援临安。待时机成熟,再一举拿下那些意图叛国的世家。”
赵构微微点头,认可了太监的建议。他即刻吩咐下去,一面派人加强城防,联络援军;一面安排亲信暗中监视世家动静。尽管表面上看似平静,可赵构心中的忧虑却如阴霾般挥之不去。
赵构虽采纳了心腹太监的建议,但心中始终无法放下对世家背叛的担忧,犹如一块巨石沉甸甸地压在心头。思虑再三,他终究还是觉得此事不能仅靠暗中监视来解决,必须有所行动。于是,他秘密招来心腹大臣史浩与张浚,屏退左右后,面色凝重地将江南世家欲投靠大梁的打算和盘托出。
史浩与张浚听闻此消息,皆是神色一凛。史浩皱着眉头,率先开口道:“陛下,此事实在危急。江南世家势力庞大,若他们当真倒戈,临安城危矣。依臣之见,不如先下手为强,趁他们尚未行动,将这些世家的家主一网打尽,夺了他们的兵权,如此一来,便能断了他们投敌的念想,也可保临安城一时安稳。”
张浚也赶忙附和:“史大人所言极是,陛下。这些世家平日里养尊处优,享受着大宋的恩荫,如今却在国家危难之际妄图背叛,实在罪不可恕。此时若不果断出手,一旦他们与大梁勾结成功,里应外合,我大宋江山恐将易主。唯有以雷霆之势,斩杀这些家主,收缴兵权,方能震慑其他心怀不轨之人,稳定局势。”
赵构听着两人的谏言,神色阴晴不定。他深知史浩和张浚所言不无道理,先下手为强的确是当下看似最直接有效的办法。然而,世家在江南经营多年,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贸然诛杀家主,夺其兵权,很可能引发世家的激烈反抗,甚至在临安城内引发内乱,这同样会给大梁可乘之机。
沉默良久,赵构缓缓开口道:“两位爱卿的建议,朕明白其中利弊。只是此事关乎重大,稍有不慎,便会让局势更加恶化。这些世家在江南根基深厚,人脉广泛,若处理不当,恐会激起民变。再者,若我们动手,他们的党羽说不定会提前通风报信,反而打草惊蛇,让他们提前举事。”
史浩与张浚对视一眼,皆是一脸忧色。他们明白陛下的顾虑并非没有道理,可如今局势紧迫,又实在没有更好的办法。史浩再次进谏道:“陛下,事急从权。我们可以精心谋划,暗中布局,趁他们不备之时,发动突袭。只要行动迅速,保密得当,或许能够一举成功。而且,在动手之前,我们可先制造一些假象,让他们放松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