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暂时找不到这样的人,也可以对着镜子里的自己说,或者给“未来的自己”发一条微信:“今天我遇到了一件事,现在特别难受,想告诉你。”
- “不用说清楚”也没关系:很多人觉得“必须把事情讲明白才能发泄”,但其实不是。你可以说:“我现在脑子有点乱,说不清楚具体是什么事,但就是心里特别堵,想跟你待一会儿。”
有时候,陪伴并不需要过多的言语,它本身就是一种无声却有力的语言。当对方默默地递过来一杯水时,那清凉的触感仿佛能渗透到心底,让你感受到关怀与温暖;当对方轻轻地拍一下你的肩膀时,那轻柔的力度似乎能传递一种力量,告诉你他就在你身旁;甚至当对方只是安静地坐在你身边,什么也不说,你也能感受到他的存在,这种安静的陪伴就像是一种默默的支持,让你知道你的感受是被看见的,你并不是孤单的一个人。
- “给自己当倾听者”的小技巧:如果实在没人可说,试试“写情绪日记”。不用写完整的故事,只写当下的感受:“今天被客户拒绝了,我现在觉得有点累,还有点不甘心,好像自己做的一切都白费了……”
写的时候,想象自己是另一个人,在温柔地听“自己”说话。这种“自我关怀”的方式,能慢慢培养你和自己的“亲密感”——让你知道,哪怕全世界都没人懂你,你也可以做自己最坚实的后盾。
四、跳出“绝对化思维”:别让“非黑即白”困住你
当我们胡思乱想时,大脑往往会不自觉地陷入一种“绝对化思维”的陷阱。这种思维模式常常表现为对事物的极端看法,例如:“这件事办砸了,我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或者“他不回我消息,那肯定是因为他讨厌我到了极点”。
这种“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会将原本微不足道的小事无限放大,使得我们的情绪瞬间跌入谷底。然而,事实往往并非如此绝对。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存在着“灰色地带”,并非只有完全的好与坏、对与错。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陷入了这种绝对化思维时,就需要有意识地给思维“留一点余地”。这意味着我们要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认识到事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不要仅仅局限于极端的观点,而是要去发现那些处于中间地带的可能性。
例如,当我们认为某件事情办砸了,并不一定意味着我们就是个失败者。也许这次的失败只是一个暂时的挫折,我们可以从中吸取教训,改进方法,下次做得更好。同样地,当他没有回我们的消息时,也不一定代表他讨厌我们。也许他只是忙碌或者有其他原因未能及时回复。
给思维“留一点余地”,让自己看到“灰色地带”的存在,可以帮助我们避免过度消极或极端的情绪反应。这样,我们就能以更客观、理性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情况,减少不必要的焦虑和烦恼。
1. 用“例外法”打破“总是、永远”的魔咒
绝对化思维是一种常见的思维方式,它往往以极端的、绝对的语言来描述事物或情况。其中最典型的句式包括“我总是搞砸”“他永远不理解我”“事情从来不会变好”等等。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绝对化的描述并不符合实际情况。生活充满了变数和多样性,很少有事情是绝对不变的。虽然有时候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或挫折,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切都会一直如此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