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是杨嗣昌对左良玉不能忍的重要原因。】
“其实从杨嗣昌自己的角度看,也不是没有道理。”百姓们看着杨嗣昌的逻辑,也觉得其中不是没有道理。
当然,这并非是说他们就很认同杨嗣昌的各种做法了,主要实在是左良玉现在的做法也立不住脚,双方都有毛病,而且毛病都不小,没有一个是可以忽视掉毛病然后让人说他做得对的。
既然如此,那当然是杨嗣昌这边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了啊!
一个中年男子赞同道:“这个确实是这样,咱也知道,是左良玉的判断是对的,杨嗣昌可能还是军事方面的能力不如左良玉,判断没有那么准确,如果左良玉不带着主力去四川,那也堵不住张献忠……但是如果倒推回去,左良玉有权力调动主力跟着自己走,那也确实是杨嗣昌之前的提拔。”
如果杨嗣昌当时根本没有选择左良玉,那么纵使左良玉有再准确的判断,那也不能取得如今的效果——因为他没有权力调动大军主力,就算他带着自己的队伍跑到了四川,那么或许也不是张献忠的对手,到时候,获得的不是大胜,反而是大败了。
至于说当时杨嗣昌其实也是打算通过提拔左良玉,来加强自己在军中的影响力,属于是有目的的……那也很正常,总不能指望人家什么也不图的就要提拔你吧?你当时在军中也没有那个地位那个天赋吧?
“我懂,这就是之前就讲过的,那什么千里马和伯乐的问题嘛。”一个少年想起了什么,高高兴兴道。
千里马和伯乐的问题,之前就讲过,具体哪个故事她已经记不清楚了,但是这个问题还是记得的——左良玉就可以算是千里马,而杨嗣昌在这件事情上扮演的角色就是伯乐。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虽然左良玉确实有才能,但是如果真的无人赏识……那确实也是不行的。
因此,杨嗣昌觉得自己在这方面有功劳,也不算胡说。
“只不过杨嗣昌也确实有一点点想的太好了……”另一个人叹道,“他以为左良玉会因为自己的提拔而愿意听话,但是他也不想想,之前左良玉已经都盘踞一方谁也不理了,难道他就能是什么例外?就凭一个提拔?左良玉恐怕根本不放在心上。”
要说有恩情,那任用左良玉的朝廷对他有没有知遇之恩?但是左良玉不也是根本不理会朝廷的调令吗?
怎么你杨嗣昌就能是例外呢?
这个人选最开始就没有选对啊!
“而且非要说的话,现在能够取得这样的功劳,也确实是多亏了左良玉……”
还有人思考了一会儿:“但是这只是‘重要原因’,莫不是还有其他原因,让杨嗣昌不能容忍左良玉?”
“?”
“还能有什么原因,左良玉不听指挥难道不是主要原因?”
“他都不听指挥了……还有什么事情能够比不听指挥拥兵自重更严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