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都市言情 > 岐大夫的悬壶故事 > 第411章 秋雨缠城眼蒙尘,岐仁堂妙手解湿困

第411章 秋雨缠城眼蒙尘,岐仁堂妙手解湿困(第2页/共2页)

“没错。”岐大夫点点头,“《金匮要略》里讲‘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也’,虽然他没发黄,但湿气困身的核心是一样的——湿邪黏腻,容易阻碍气机,气血运行不畅,身体就会出毛病。他这是湿邪蒙窍,重点在脾胃湿困,所以治法得从健脾祛湿、温阳化气入手。”

陈磊听得明白,又有点担心:“大夫,我这情况能好吗?不会一直看不清吧?”

“放心,只要辨证准了,用药对了,很快就能好。”岐大夫拿起笔,在处方笺上写起来,笔锋遒劲,“你这情况,得用白术当君药——《神农本草经》里说白术‘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它能健脾燥湿,把脾胃里的湿气给去掉,就像给身体里的‘抽湿机’添了劲,让它能正常工作。”

他一边写,一边解释:“然后用黄芪和陈皮当臣药。黄芪这东西,《本草纲目》里说它‘补气诸药之最’,能补脾胃之气——脾胃气足了,运化水湿的力气才够;而且气能行湿,气足了,湿气才能顺着气机排出去。陈皮呢,能理气燥湿,还能健脾,它的性子比较活,能防止白术、黄芪这些补气药太滋腻,把气机堵了,就像给湿面团里加了点酵母,让它能‘发’起来,不黏在一块儿。”

“最后用附子当佐药。”岐大夫顿了顿,“附子性热,《本草纲目》说它‘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除湿’,你这湿气重,时间久了伤了阳气,阳气不足,就像锅里没了火,水湿更难蒸发。用点附子温阳,能帮着白术祛湿,还能让黄芪补的气更好地发挥作用——这就像给湿冷的屋子里点了个炉子,又暖和又能烘潮气。”

写好处方,岐大夫递给小苏:“去把药抓好,白术用15克,黄芪12克,陈皮9克,附子6克,附子记得先煎半小时,去去毒性,再跟其他药一起煎,每天一剂,分早晚两次喝。”

小苏接过处方,转身去药柜前抓药,拉开抽屉,用戥子仔细称着,白术是白色的片状,带着点淡淡的香;黄芪是浅黄色的段,捏在手里有点韧性;陈皮是深褐色的,掰开来能看见里面的白瓤,闻着有股清苦的香;附子是黑褐色的块根,看着沉甸甸的。

岐大夫又转向陈磊,叮嘱道:“这几天别再待在潮湿的地方,家里要是潮,就开开除湿机,被子多晒晒太阳。饮食上也注意,别吃生冷的、甜的东西——生冷伤脾胃阳气,甜的东西容易生湿,像西瓜、冰淇淋、蛋糕这些,暂时别碰。可以多吃点山药、茯苓,煮点粥喝,帮着健脾。”

“还有,别总盯着东西使劲看,眼睛累了,更耗气血。”岐大夫补充道,“《黄帝内经》里说‘久视伤血’,你现在清阳被蒙,气血本来就不太足,再过度用眼,反而不好。”

林慧赶紧拿出手机,把岐大夫的叮嘱一条一条记下来:“大夫,我们记住了,谢谢您!”

陈磊也站起身,对着岐大夫拱了拱手:“谢谢您,岐大夫,我这就回去煎药,有啥情况再来跟您说。”

出了岐仁堂,雨已经小了些,太阳隐隐约约从云层里露了点光。林慧扶着陈磊,走在青石板路上,陈磊看着脚下的路,虽然还是有点模糊,但心里踏实多了——刚才岐大夫说话时的笃定,还有那清晰的医理分析,让他觉得,自己的眼睛肯定能好。

回到家,林慧按照岐大夫的嘱咐,先把附子放进砂锅里,加了足量的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煎了半小时,再把白术、黄芪、陈皮放进去,继续煎了二十分钟,倒出药汁,晾到温温的,递给陈磊。

药汁有点苦,还带着点附子的辛热,陈磊捏着鼻子喝了下去,林慧赶紧递过一颗冰糖:“含一颗,缓缓苦味。”

喝了三天药,陈磊就觉得身上轻快多了——以前那种“背湿毛巾”的感觉没了,下班上楼梯也不觉得腿沉了,饭也能吃下一整碗了。更让他高兴的是,眼睛也清楚了些,能看清墙上挂钟的指针了,虽然还是有点模糊,但比之前强多了。

到了第七天,陈磊再看东西,已经基本清晰了——窗外的梧桐树叶子,每一片的纹路都能看清;妻子穿的蓝色毛衣,颜色鲜亮;上班时看电脑屏幕,字也不模糊了。他赶紧给林慧打电话,声音里满是兴奋:“老婆,我能看清了!真的能看清了!”

第十天,陈磊喝完最后一剂药,特意去了趟岐仁堂复诊。进门时,岐大夫正在跟小苏讲《伤寒论》里的“湿病脉证并治”,见他进来,笑着问:“小伙子,眼睛怎么样了?”

“全好了!”陈磊笑着说,“现在看啥都清楚,身上也不沉了,饭也吃得多了,谢谢您,岐大夫!”

岐大夫又给陈磊摸了摸脉,点点头:“脉不缓了,也有劲儿了,湿气去得差不多了。不过还是得注意,秋天雨水多,湿气重,别再住潮湿的地方,饮食也得注意,健脾祛湿的习惯得保持住。”

“一定一定!”陈磊连连点头,“我已经把郊区的出租屋退了,搬回家里住了,家里也天天开着除湿机,还买了山药和茯苓,每天早上煮粥喝。”

小苏在旁边笑着说:“陈哥,你这情况,真是应了师傅常说的‘辨证准,用药精,再难的病也能好’。”

岐大夫也笑了:“不是我厉害,是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中医理论厉害。《黄帝内经》讲‘治病必求于本’,你这病的本是脾胃湿困、湿邪蒙窍,咱们就从健脾祛湿入手,抓住了根本,病自然就好了。”

陈磊走出岐仁堂时,太阳正好出来了,阳光洒在青石板路上,把潮气都晒得散了些。他抬头看着天上的太阳,金灿灿的,格外明亮——原来,重见光明的感觉,这么好。而岐仁堂里那股淡淡的药香,还有岐大夫温和的叮嘱,也像这阳光一样,留在了他心里,让他明白,老祖宗传下来的中医,就像这江南小城的青石板路,虽然历经岁月,却依旧坚实可靠,能为人们驱散病痛的阴霾,带来健康的光明。

后来,陈磊逢人就说:“要是身体不舒服,尤其是觉得身上沉、没胃口,或者眼睛模糊,就去岐仁堂找岐大夫,准没错!”而岐仁堂里,岐大夫依旧每天坐在柜台后,或看病,或教徒弟读经典,用自己的双手和老祖宗的智慧,为一城百姓的健康保驾护航,让“岐仁堂”这三个字,在江南小城的雨雾中,愈发温暖,愈发响亮。

本站最新网址:www.biquge55.net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