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都市言情 > 岐大夫的悬壶故事 > 第425章 岐仁堂里暖“冰窟”——八味丸治好俩姐妹的“寒底子”

第425章 岐仁堂里暖“冰窟”——八味丸治好俩姐妹的“寒底子”(第2页/共2页)

“大夫,我比我表妹还严重呢!”王秀莲坐下就诉苦,“我那底下凉得跟塞了块冰似的,连带着腰也酸,晚上起夜三四次,小便清得能当镜子照,大便稀得跟溏心蛋似的,有时候吃点油腻的就拉。我儿子说我是不是得了‘肾病’,让我去大医院做检查,我怕花钱,又听娟儿说您这儿能治,就来了。”

岐大夫照样给她把脉、看舌象,完了说:“你这也是‘下元虚寒’,跟你表妹一个症候,就是比她重些。你是熬夜耗了阳气,又受凉,命门火更弱,连‘固摄’的力气都没了——《黄帝内经》说‘肾主封藏’,肾气虚了,封藏不住,所以你起夜多;水湿运化不了,就都从大便、小便走了,所以大便稀、小便清长。”

王秀莲听得连连点头:“可不是嘛!我以前在乡下种地,身体好得很,自从带孙子,天天熬到后半夜,腰都快直不起来了。那我也吃我表妹那‘八味丸’?”

“对,就吃八味丸。”岐大夫给她开了药,又仔细嘱咐,“你带孩子辛苦,但也得顾着自己。晚上起夜别贪快,披件外套;冲奶粉用温水,别用凉水洗手;吃饭别凑活,多吃点温性的,像山药、小米、生姜,别吃凉菜、冰水果。”

王秀莲接过药,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大夫,这药贵不贵啊?我儿子刚买了房,压力大,我不想给他添负担。”

岐大夫笑了:“不贵,这八味丸的药材都是常用的,熟地黄、山茱萸、山药,都是地里长的,实惠得很。你好好吃药,把身子调好了,才能帮着带孙子,不然病倒了,反而给孩子添麻烦。”

王秀莲这才放下心,千恩万谢地走了。候诊的老太太这时又开口了:“岐大夫,您这八味丸到底是啥做的?咋能治这‘冰窟窿’似的病?我那孙媳妇也有点怕冷,回头我让她也来看看。”

岐大夫指着药柜上的几个抽屉,给老太太解释:“这八味丸啊,看着简单,实则是‘君臣佐使’配伍得绝妙,是张仲景老先生的智慧。《金匮要略》里写得明明白白:‘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他拉开第一个抽屉,里面是黑乎乎的熟地黄:“这熟地黄是‘君药’,就像给命门锅炉添的‘生物炭’,能填肾精、补阴血——你别觉得补阳就不用滋阴,《本草纲目》说‘熟地黄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阳得阴助才能生,就像烧火得有炭,炭越足,火才能烧得久。”

又拉开第二个抽屉,里面是红棕色的山茱萸和白色的山药:“山茱萸补肝肾、涩精气,山药补脾胃、固肾气,这俩是‘臣药’,帮着熟地黄填精,还能防止精气漏掉。山药就像锅炉里的‘耐火砖’,既能护住炭火,又不让火太旺烧着锅炉。”

接着是第三个抽屉,里面是丹皮、泽泻、茯苓:“这三味是‘佐药’,丹皮清血热,泽泻利小便,茯苓健脾利湿。你想啊,锅炉烧久了,炉膛里会有灰渣,这三味药就是‘清道夫’,把身体里的‘水湿痰饮’这些灰渣清出去,不然灰渣太多,火也烧不旺。”

最后,岐大夫从一个小瓷罐里捏出两颗小小的黑色药丸:“最关键的是这两味‘使药’——附子和肉桂。附子是‘回阳救逆第一药’,《神农本草经》说它‘温中,破症坚积聚’,就像两把熊熊燃烧的柴火,直接往命门锅炉里添;肉桂能‘补元阳,暖脾胃’,还能引火归元,把散在外面的火气拽回命门。这俩一搭,就像给快灭的炭火先添柴,再吹风,火苗一下子就起来了。”

老太太听得连连称奇:“原来是这么个道理!难怪你说‘小火慢炖’,这方子又添柴又清灰,还护着炉膛,真是绝了。”

转眼又是一个月,李娟和王秀莲一起过来了,俩人脸上都带着笑,李娟还穿了件浅粉色的外套,看着精神多了。

“大夫!我好了!”李娟抢先说,“这第二个月药吃完,我那底下一点都不凉了,小肚子也暖烘烘的,月经也准时来了,量也多了,颜色也红了。昨天我去超市买东西,以前走几步就累,现在逛半天都没事!”

王秀莲也跟着说:“我也好多了!晚上起夜就一次,小便也有颜色了,不是那清水样了,大便也成形了,腰也不酸了。我儿子说我气色比刚来的时候好多了,还说要带您这儿来谢谢您呢!”

岐大夫给俩人把了脉,脉象沉稳有力,舌头也红润了:“好,好,这就全好了。不过也别大意,冬天还是要注意保暖,别贪凉,少吃生冷的,不然‘寒邪’还会找上门。”

李娟点点头:“您放心,我现在再也不敢吃冰奶茶了,天天都喝热水,晚上泡脚也没断过。对了大夫,我还有个同事,跟我情况有点不一样,她手脚冰凉,但是脸上总长痘,口腔溃疡也总不好,您说她这是咋回事?”

“那是‘上热下寒’。”岐大夫解释,“现在很多年轻人都这样,天天吹空调、吃冷饮,命门火弱了,下焦凉,但身体里的虚火往上飘,就成了‘上热下寒’——底下像冰窖,上面像火炉。这种情况也能用八味丸,里面的肉桂能‘引火归元’,把飘在上头的虚火拽回命门,重新当燃料烧,口腔溃疡、长痘就能好。但得辨证,要是舌红少苔的‘阴虚火旺’,就不能用,那是真有火,用了八味丸就像火上浇油。”

正说着,门口又进来个穿职业装的姑娘,手里拿着个保温杯,一进门就说:“岐大夫,我就是李娟说的那个同事,我手脚冰凉,脸上长痘,口腔溃疡都快一个月了,喝了凉茶更严重,您给我看看呗?”

岐大夫笑着指了指凳子:“坐,慢慢说。你这情况,我估摸着也是‘上热下寒’,咱们先把把脉……”

夕阳透过岐仁堂的木窗,洒在案头的《伤寒论》上,书页上的字被染得暖融融的。候诊的老太太剥了个橘子,分给李娟和王秀莲,俩人边吃边聊,说的都是吃药好转的趣事,屋里的笑声混着中药的清香,飘出窗外,融进了秋日的暖阳里。

岐大夫看着眼前的景象,拿起笔在处方笺上写下:“下元虚寒者,命门火衰也,当以八味丸温之,小火慢炖,先天后天同调,则寒邪自散,阳气自复。”他想起《黄帝内经》里的话:“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是啊,人身上的阳气,就像天上的太阳,没了太阳,万物不生;没了阳气,身体就成了冰窟。他这岐仁堂,不就是给老百姓“添柴生火”的地方吗?只要能让更多人暖起来,这药香,就值得飘一辈子。

本站最新网址:www.biquge55.net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