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领面露难色,犹豫道:“吴王,鄂州乃战略要地,若轻易弃守,恐怕……”
谢博文双眼一瞪,打断他的话,怒喝道:“若不赶紧逃走,难道等着被大梁军生擒吗?你只需按我吩咐行事,其他不必多言!”
将领无奈,只得领命而去。随后几日,他趁着夜色,悄悄调遣军队,以各种借口将士兵们集结起来。城内百姓对此浑然不知,依旧在为生活忙碌奔波,却不知危险正悄然降临。
而谢博文则忙着收拾细软,将家中的金银财宝、珍贵字画等值钱之物,统统打包,准备随时跑路。他一边指挥着下人搬运财物,一边心中暗自盘算着逃跑的路线,想着如何能尽快摆脱大梁军的追击,保住自己的性命与财富。
鄂州城表面上看似平静,实则在谢博文的暗中操作下,已然暗流涌动。一场弃城而逃的闹剧即将上演,而城中百姓,却还被蒙在鼓里,即将面临被抛弃的命运,鄂州的未来,也因此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谢博文安排妥当后,望着那几大车装满金银财宝的车队,心中稍定。他先将最心腹的谋士唤至跟前,低声叮嘱道:“你即刻乔装返回临安,务必秘密联络周王两家家主。跟他们言明,如今大梁势如破竹,一统天下已成定局。让他们尽快联络江南各世家,一同向大梁投诚。咱们虽弃城而逃,但若是能劝动江南世家投诚,也算占个从龙之功的尾巴,日后在大梁那边,兴许还能谋个好前程。”
谋士领命,趁着夜色悄然出城,快马加鞭朝着临安赶去。谢博文这边,见诸事已安排就绪,便带着亲信与军队,趁着夜色弃城而逃。奇怪的是,他并未如众人所料往临安方向而去,而是选择了扬州。
一路上,谢博文坐在马车中,眉头紧锁,心中暗自思量。临安虽为宋国重要之地,但如今局势不明,周王两家态度也未可知,万一去了临安,被卷入不必要的纷争,或是被当成弃城之罪的替罪羊,那可就万劫不复了。扬州则不同,那里商业繁荣,财富汇聚,且地处江南,交通便利,若能在大梁彻底掌控局势前,在扬州站稳脚跟,凭借自己的财富与人脉,或许还能有一线生机。
随着队伍不断前行,离鄂州越来越远。谢博文回头望去,鄂州城的轮廓在夜色中渐渐模糊,心中五味杂陈。曾经的荣华富贵,如今只能靠这一路的逃亡来维系。他暗暗发誓,到了扬州,定要想尽办法,为自己谋得一条后路,哪怕要付出再多的代价。
而鄂州城内,当百姓们次日清晨发现吴王与军队一夜之间消失不见时,顿时人心惶惶。谣言四起,有人说大梁军马上就到,有人说吴王背叛宋国投降了大梁。整个鄂州城陷入了一片混乱与恐慌之中,仿佛暴风雨来临前的压抑寂静,不知等待这座城市的,将是怎样的命运。
周王两家家主收到谢博文心腹传来的消息后,各自陷入了沉思。两人深知,如今宋国局势岌岌可危,襄阳城的陷落无疑是大梁崛起的又一铁证。一番权衡后,他们都觉得谢博文所言极有道理,当下决定迅速行动。
周家家主即刻修书数封,分别送往江南各世家大族,言辞恳切地说明当前形势,力劝他们一同向大梁投诚,争取从龙之功。同时,他还秘密派遣家中得力的管事,亲自前往各世家,确保信件能准确无误地送到家主手中,并当面详述利弊。
王家家主这边也不甘落后,他利用家族庞大的人脉网络,通过各种隐蔽渠道,与各世家取得联系。他在家中设宴,邀请附近数位世家家主前来一叙,表面上是寻常的聚会,实则是为了商议投诚大梁之事。
几日后,各世家家主陆陆续续收到了消息。起初,众人对此事皆心存疑虑,毕竟投诚意味着背叛宋国,这是关乎家族存亡与声誉的大事。但随着周王两家不断派人游说,详细分析大梁的势力、宋国的颓势以及投诚可能带来的好处,不少家主开始动摇。
一场场秘密会议在江南各地悄然举行。各世家家主们在密室中围坐,面色凝重地讨论着这一重大决策。有人担忧此举会遭到宋国残余势力的报复,也有人担心大梁未必会真心接纳他们。但更多的人则认为,与其在宋国这艘摇摇欲坠的船上等死,不如抓住机会,投向大梁,兴许能为家族谋得新的生机。
在周王两家的积极推动下,投诚之事逐渐有了眉目。越来越多的世家家主表示愿意考虑联合起来,向大梁表达投诚之意。他们暗中安排亲信,收集大梁的相关情报,了解大梁对于投诚势力的态度和政策,同时也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正式向大梁表明立场,以期在这风云变幻的局势中,为家族争得一席之地。